您的位置:首页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转化学困生,用好“四”效应!

时间:2019-11-23  来源:  作者:

                                转化学困生,用好“四”效应!                                       

    在听课中发现,课上有些同学积极参与,积极回答问题,也有一些同学在教室内度日如年,强打着精神使自己不睡觉,在半梦半醒之间听课,最终是一无所获,这些同学又叫“学困生”,学困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让这些学生回归课堂呢?

 1“芥末效应”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习催化剂,而这些同学对学习基本上是毫无兴趣可言。做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是什么感受?唯有应付。只要解决了兴趣问题,就解决了动力问题。众所周知,凉菜中加点芥末,吃起来很呛,但是人们都愿意吃,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芥末效应”,经常用一些方法来刺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聋子效应”常鼓励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所以,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高中生是12年磨一剑,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不是学一天就成功,不是做一题就成功,而是一天天积累而成的。而这些学生多数是努力一天可以,努力两天可以,但拼搏三天可能就嫌烦了。

   两只青蛙不慎掉入一个黑洞中,为了逃生,拼命地上窜下跳……但洞太深,两只青蛙未能跳出黑洞。洞口的其它青蛙对着洞中喊道:“洞太深了,你们别跳了,还不如留点力气,享受一下最后快乐吧”。一只青蛙放弃了努力与挣扎,离开了同伴。另一只青蛙更猛烈地跳了起来,一下、两下、三下……奇迹终于出现,这只青蛙跃出了黑洞,它获救了。

  原来这只青蛙是聋子,它以为洞口的同伴的喊话是在鼓励它,为它加油呐喊。

  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聋子效应”经常常鼓励学生,确保学生拥有持之以恒的干劲。

3“名马效应”定目标

   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调查,发现85%的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都是“混上”三年高中,毕业再说。没有目标就没有精神寄托,就没有干劲和斗志。

   有一头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选中,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便到磨房会见它的朋友驴子。驴子感叹道:“你都功成名就了,我还是老样子。”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狭隘的天地”。  

   所以,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经常利用目标进行激励和教育,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缺乏干劲和乐趣了。

4“糖果效应”会表扬

   学习虽然不是一件多快乐的事,但在学习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每当自己绞尽脑汁的做出一道难题时,每当自己能为别人讲解一道难题时,内心是无比的愉快,因为自己有了成就感。

   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就提醒了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作为教师,要经常挖掘学生的小进步、小成就,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就会不断的向困难进攻,最终取得成功。

 

                原创作品,欢迎批评,不得盗用,可以转载!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