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埋首课本时,都有过这样的梦想: 在游历颐和园时,触碰古迹、收集线索、回溯历史;在探险古道的过程中与名留青史的文人墨客同频共振;深入全国各地寻找传闻中的动物与美食…… 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将之变为了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 这也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从开播至今,每集均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踏遍全国各地,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节目每集只有20分钟,知识密度丰厚,短小精悍。这个假期,强烈推荐给大家。 家在东北 2020年12月29日新鲜出炉的“家在东北”,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期了。 《跟着书本去旅行》 家在东北 这一期的书本线索,是部编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一文。 孩子们跟着书本来到的,是地处松嫩平原上、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松原市。 这里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同学们冷不冷?” “冷!” 到底有多冷? 领队姐姐把保温杯里的热水泼上天,画出来条美丽的弧线,变成了漫天的冰雾。 大伙看傻了眼,零下二十度的气温让滴水成冰。 在这里,寒冷一直是人们世代伴随的生存难题。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低温中保暖的?他们的取暖方式又会跟土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秘密就在——泥草房。 也被称为土房子。 泥草房 近距离观察才知道泥草房的墙壁是用干草和泥土掺杂垒砌的。 都是草和土 这房子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呢? 因为泥和草结合以后,有这么几个功能。一个是它防止雨水冲刷,暴雨的时候防止把土都冲下来。 再一个就是它冬季特别严寒的时候,它保暖的作用很明显。 还有一个就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由于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它会冻成裂缝,为了防止它冻裂,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 泥草房还有个特点,就是南窗大、北窗小,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来采光采暖。 但是在冬季,靠阳光取暖显然是不够的,还得有炕。 也就是土炕,也叫火炕,整个屋里的热气、热量都是从炕上出来的。 关于炕,在《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以取暖。”不但描述了土炕的基本构造,还说明了炕的功能和用途。 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热源来自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 这热炕头是东北的宝,所以他们形容自己家庭很幸福,会这么说:“我呀很满足了,我有老婆孩子热炕头”。 就是说去掉老婆和孩子之外,排在第三的就是热炕头了,所以说这个炕头是很亲切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活用具。 那么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到底是什么人发明的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在整个东北大地上,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时候,民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大军来征东,征东的时候到了东北这边的时候正是深秋,雨雪交加,天气寒冷,很多士兵都被伤寒病痛折磨。 但当地人却很少得这种病。原来,当地人住在半地下的房子中,地上铺着干草,干草下还有烧土产生的热气,就是当时的炕了。 于是士兵们模仿当地人的做法,治好了伤寒疾病。 东北人喜居土炕,认为它不仅抗寒,而且舒筋解乏,土炕发展至今,早已不仅是人们睡觉的场所,而且成为了东北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孩子们又跟着东北作家迟子建笔下的《关于年货的记忆》,去寻找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冻梨,顾名思义,就是被冻过的梨。过去,由于食品匮乏,加上没有水果保鲜技术和保鲜运输等储藏条件,冻梨、冻柿子,几乎成了东北人民冬季最常见到的水果。 那冻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是黑色的呢?好吃吗? 冻梨的历史也很悠久了,有两千年了,北宋时期的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就曾有记载,称其“冰冻不可食”。 其实,并不是冻梨不能吃,而是庞元英和广大外地游客一样,一开始并不了解这种黑黝黝的水果。 冻梨通常选用晚熟的梨,也就是秋梨。 梨的果皮中含有一种氧化酶,在低温环境下活性很强,能让果皮发生氧化反应,颜色慢慢变黑冻梨的吃法也不同于一般水果,有其特殊的方式:要先放在凉水里浸泡半小时左右。 时间到了,冻梨的表面上结起了一层冰壳,就“缓”得差不多了。 敲碎冰壳,里边的冻梨就软了,吃起来和新鲜的梨子一个味道。 用冷冻的方式来储存食物,属于东北地区的天时地利。以前常听东北的童靴说,冬天的老家,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这下是深有体会了。 这趟跟着书本出游的东北之旅,把本来只存在于文字中的“土地”和“年货”变得具体形象,字里行间深沉绵密的情感也因此能引发共情,还传授了不少藏在习俗背后的科学道理。 马踏飞燕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近距离接触了文物“马踏飞燕”。先带大家瞧一瞧,十几分钟的纪录片是如何把课文讲清楚的。 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说,就是之前网上被刷屏,那匹正面照略显搞笑的马。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我们小时候也学过。 马踏飞燕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马的脚下为什么踩了一只燕子呢?”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 这些问题,也瞬间激发了观众的兴趣。跟随纪录片去找答案时,就跟“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很涨知识。 先单纯地说一下这匹马。 有趣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来自“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 他们都听过马踏飞燕,但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 马踏飞燕中的“马”,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 专家还借此纠正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谬误——“马踏飞燕”里的“飞燕”,准确来说,是龙雀。 前两年,看《国家宝藏》时,一直不太明白,为啥要把“马踏飞燕”叫“铜奔马”? 如今看了这部纪录片,小新君才恍然大悟。马踏飞燕的名字不太准确呀,应该叫“马踏龙雀”才对。 但又因为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马踏飞燕的另一个名字——“铜奔马”。 课文中对马的形态形容是这样的: “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 那么问题又来了,马为啥会站的这样稳? 原来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 千年前的物理学知识,还是非常给力的! 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 前有马踏飞燕,后有骑兵队伍,气势非凡。 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了解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 又来一个知识点:只有社会发达了,人类才有余力照顾老弱。 汉代皇帝曾下诏书,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并赐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 诏书 如此实物加讲解,小朋友们立刻联想到书本中的那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铜奔马到汉代养老敬老制度,孩子们在知识层面举一反三,棒呆! 青铜器的铸造 就在小新君以为有关《马踏飞燕》的内容要结束时,节目组又继续往下挖——既然是铜奔马,那自然要讲讲背后的“青铜铸造工艺。” 关于这部分内容,片中依然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展示。 如何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除了文字、城市外,还得有一个,那就是青铜器的使用。 我们的祖先铸造青铜器,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 咱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范铸法,就是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模具”,称之为“内范”,然后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在的外面,称之为“外范”。 内范、外范做好之后,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一件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因为一件模具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成语“一模一样”便应运而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词语,也跟青铜铸造有关,就是“模范”。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中,需要内、外范严丝合缝,人们就把值得学习的榜样称之为“模范”。 看到这,才终于有点明白了语文课本上说的那句话: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