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方面的问题
1. 部分课题选题不够新颖,问题导向不明,缺乏时代性。
新颖的选题一般包括四类:
(1)是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
(2)是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
(3)是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新材料发掘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4)是海外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
2. 概念不准或概念界定模糊,语言学术性不强。
3. 选题太大,涵盖内容太多,或时间跨度太大专家感觉研究者无法驾驭。
4. 选题太小,涵盖内容太少。
5. 选题指向不明。
6. 选题上缺少理论嵌入、地域嵌入、领域嵌入,不能体现申报者的比较优势。
7. 选题缺少前期成果支撑。
8. 选题意义。
(1)对课题意义强调过分,没选中的项目中有1/5的都强调诸如填补空白、在国内独创等;
(2)意义过于宏观,究竟有什么意义,看不出来;
(3)意义过于庞杂,仅意义一项就写了1-2千字。因此,最重要的或者比较好的做法是对意义有具体说明,如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究竟有什么意义,或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等。
二、研究现状方面的问题
1.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几乎没有述评。
2. 研究现状述评不对题,不全面。
3. 内容安排不合理。
4. 文字不够准确、精炼,表述清楚、明白。
三、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
1. 有的提出研究设想,但没有提出研究观点。
2. 有的写上了整本书的框架,关键在于通过主要内容体现申请者的主要观点。
3. 有的主要观点缺位,以研究思路与方法代替观点。
4. 有的主要观点不鲜明,只是一般的论述,没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5. 研究内容过于庞大,主要观点根本无法表达。
6. 定位不准: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7. 问题不明晰。
8. 研究方法不具体,简单罗列,没有针对性,不能确定自己究竟要用哪种方法。
9. 研究角度缺乏创新,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
10. 课题缺少核心观点且创新性、当下性不足。
11. 论证不充分。
12. 口语化的表述习惯,学术规范性不强。
缺少学术语言,学术含量,语句不通顺,文字不流畅,表述不精当。甚至有别字,白字。
13. 研究内容太多。
14.研究内容写成结项报告,核心内容不突出。
15.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相关或相关度不高。
四、课题组成员方面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结构层次不合理。
人数太多或人数太少,合作单位超过三个,有些达到六个,地域分布太广,现实中不易集合共同研究问题。应用研究缺少管理部门,实践部门人员参与。
2. 有些成员的研究成果与课题不相关,不能支撑课题研究。
3.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是衡量课题组综合研究实力、能否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和能否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
(1)学历高、职称高;
(2)在某一问题上有研究、有影响;
(3)结构合理(学科结构;知识结构;部门结构:理论工作者;决策工作者;实践工作者)。注意:青年项目课题组成员年龄也不得超过35周岁。
五、其他问题
1. 前期成果不能支撑课题研究,或与研究课题不相关。
2. 负责人没有写清自己具备课题研究的三个条件:
(1)有能力(资质、经验),有条件(空泛的写有计算机,有图书馆,有资料),在研项目多很难保证有时间;
(2)有比较优势(地域、行业);
(3)在课题涉及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地位。
3. 经费预算不合理,例如调研费过高,年度支出不合理,或申报经费过少或过多。
4. 格式不规范,字体不统一,装订不规范。
5. 个别成员超项。
6. 为与相关课题组成员沟通,超项,在读博士申报需要导师批准。
7. 学科归属不当或有偏差。
8. 对创新点和特色凝练不够,表述不准确。
9. 申报书中存在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这是申报材料中的大忌,如描述非第三人称事物时用了“他们”(本该是“它们”)等等。从国基金通信评议专家评审反馈意见中,可以发现,许多专家特别在意这种低级错误,反映出申请者不认真、严谨,直接导致本子被否定。
10.抄袭其他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