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
陈舒敏
【导读:阅读是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超越于周遭的繁杂之上,在寻得自身内心平静的同时,用更加理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当快速的社会节奏吞噬掉从前一本书、一杯茶的慢生活,当周遭充斥的满满都是各种浮躁,那么,正如毛姆所言,阅读就是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而这个避风港并不是单纯地将个人从社会中抽离,单纯地让人逃避,而是给予个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的眼光,由此,抬起头,去面对这个世界。
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时常面临波兹曼笔下的困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阅读则可以为个人在信息的浪潮中寻得一方净土,对这些蜂拥而至的信息表示拒绝,捍卫自己“不知情的权利”。人们于社会中有物质的栖居之所,却常常缺少心灵的栖居之所。由此,个人更应该有所阅读,离开人生的第一层楼,到弘一法师口中的二层楼乃至三层楼里住住。在时代飞快行进的节奏中,生活也许早已面目全非,或许,此时,我们更应该如二战期间巴黎那个送玫瑰以挽救人们沦落的小姑娘一样,用书籍挽救我们失却的生活。
真正的阅读关乎深度。每天,人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上的各种社交媒体,接收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目不交睫,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原因并不在于人们所采用的媒介,事实上,不管是手机还是诸如Kindle之类的阅读器,都可以提供有深度的阅读内容,问题在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的本质注定其难以达到阅读所需的深度。正如波兹曼所说,阅读是一件严肃的事,被当作娱乐来看待的阅读早已背离阅读的初衷。诸如此般,于时间的间隙中阅读,只能是一瞥,永远不能是深入地去理解。阅读实则是一耗费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首先需要个人时间的投入,若是如电影《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小兔子一般不停念叨着“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那么一个人注定难以领略到书中的风景。
真正的阅读也关乎个人的心灵,从阅读的内容来看,其应当有足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所获取的是心灵的滋润,而不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这样的信息。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写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一部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而这,应该就是阅读之关乎心灵的真谛——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一些感动,获得一些启迪。
阅读是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超越于周遭的繁杂之上,在寻得自身内心平静的同时,用更加理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易卜生曾有言,你的最大责任就是將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而阅读,尤其是正确的阅读,则不失为铸造成器的工具之一。泛黄的书页上的文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斑驳的色彩,也同时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领悟到的是苏轼在历经人生沧桑沉浮之后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般的淡定与从容,也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时所发出的睿智的感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更如加缪所言“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更加糟糕”。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着在社会这个并不完美的逆境之中积极生存的勇气,更收获着用一种悲悯、理解、理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正如韩寒从用愤怒的笔触如愤青般批判这个社会,转变为以理智和冷静将手中的长鞭舞得更加准确和掷地有声。
或许有时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但亦如孔子所言——何伤乎?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过程,而作为作者也要有足够的肚量来接受不一样的意见,作为读者也应有足够的勇气来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一如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表现出的思辨和批判的思维。阅读,从来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不是为了构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
也许,筑一座避风港的初衷在于逃离这个世界的繁杂,但,于阅读中更会收获探出头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理性。
【外一篇】
太羹有味是读书
翁婉玉
陆放翁为自己的“书巢”题联曰:“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题联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一生笔耕不辍,而背后支撑他获得如此之高的文学成就的就是他饱读的诗书。目光从古移至今日,造就无数文人墨客优秀成就的也是他们所阅读过的几近汗牛充栋的书籍。其实伴随每个人成长的,都有书籍,我也是。
村上春树教会我最纯粹的爱情观,而莎士比亚却让人见识爱情悲剧;莫言用平实的笔触描绘平民生活,而列夫·托尔斯泰则为我细致刻画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汪曾祺带我领略世俗生活的多彩,鲁迅则教我清醒待世。每一个作者表达的思想不同,传达的理念也不同,对我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多本书籍阅读的积累,慢慢塑造出我现在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成就了现在的我。
但现代智能设备的出现却让许多人忘却了读书;因时而生的电子书,也让所谓的“书”,渐渐褪去了书香。平板电脑、手机的盛行与普及让人们渐渐适应习惯于电子设备的重量,却无力托起更轻或更重的纸质书。电影电视剧的盛行,在减轻人们生活压力的同时,也渐渐使人们对此上瘾,部分影视中传达出的信息,更是让一些人直接放弃了阅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陷入了如我所讲的悲观境地。
母亲也是喜好追剧的狂人。每个时间段大火的热剧,她必是知道的,并且经常手捧平板电脑于阳台上阳光最好的地方坐着看一上午。一日,我从书房出来路过阳台,见她在读书,便问:“怎么不看剧了?”她只简单地答道:“就是不想看了,等旅游回来再看吧。”即使再好看再火爆的电视,也不如手捧一本书来得实在呢,我猜她是这么想的吧。
父亲虽是每天手机不离身,却也是个爱读书之人。去哪里旅游,他总是第一时间找纪念品店,却不是为了买纪念品,倒是先挑相关书籍。自五台山回来,父亲便找到了每日最重要的活动——读佛书、看佛经。我并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家在书房写作业的时候,他总是严肃地看着佛书,我抬头看他的时候,他也总是不很注意到,想必是佛书中暗自散发的书香,只有读书之人可闻到并被深深吸引着吧。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大概是更热爱读书一些,许是当年电子设备不盛行之時,为了不浪费清晨午后的美好阳光,自然就手捧一本书,在古老典雅的藤椅上坐着,静心阅读了。于是,这样的好习惯得以保留,其本身也是书香伴成长的最好例证。小时候的我常被送去外公外婆家,外公的日常读书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外公总喜欢手捧一本厚厚的书,搬把凳子坐在窗台边阅读,我也就总被他吸引过去,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以后等你识的字多了,你会看比我看过的更多的书,知道比我更多的东西,它们会影响你很久,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啊。谨记外公的教诲,我也爱上了读书,也不用在阳光正好的日子,只要有光,便可手捧着书读起来,让自己的心在或平和沉静或波涛汹涌的书海中沉淀下来,也就因此了解了更多,学到了更多。
谈笑之间,俯仰一世,人的寿命不过区区百年,电子设备所带来的娱乐只能暂存一瞬,而真正将精神刻入骨髓带入黄土的却是书中的哲理与读后的品悟。无论什么年纪,读书之时都是成长之时。梁同书为三味书屋题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他认为人生最有味有趣的事就是读书,在书的陪伴之下,即使是寡淡无味的太羹也能品出美味来。那书中的美味,可闻之,亦可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