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教研工作之我见——探玉采玉琢玉磨玉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教研工作之我见—— 探玉 采玉 琢玉 磨玉 教研工作之我见——探玉采玉琢玉磨玉

   帮助教师克服困难,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我理解的教研员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克拉玛依教育转型是先从一所学校开始的,市政府与北京十一学校签约,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当教师们一批批前往北京十一学校学习,教研员们忽然感到惶惑。变革来临,教研员的位置在哪里?有人说,当地的教研员没有什么用了,有问题就找北京、上海的专家吧。

复制容易,移植难。半年后的试点,克拉玛依教育转型遇到了很多只有当地才会出现的问题。随着课程设置需求的不断提出,以一所学校的师资来应对高度专业的课程研发工作,应对课程研发、资源整合、选课走班等教学变革而涌现的种种问题,显得单薄。以语文学科为例,如何充分发挥出教研员的力量,建设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教师开展各类项目式教学的高端课程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一场巨大的失衡境地突然摆在教研员们的面前。而我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教研员们大多是自治区级特级教师、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他们人人都曾是一线教师中最优秀的分子,具备超前的学习能力和强大的团队凝聚力。这些资源优势为什么在教学变革中就发挥不出来了呢?

这里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教研员是在引领谁,服务谁?当然是我们的一线教师。转型,必须要走符合今天教师需求的道路。当教师们成为了课程的研发者、自主学习的实践者、高端课程的执教者,教研员如果不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这些挑战,仍用经验说话,研和教的关系必然会失衡。

教研工作之我见——探玉采玉琢玉磨玉

学校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去做什么。课程具有绝对的领导力,一个带着团队研发高质量课程的教研员,就是一个团队的主心骨。随着克拉玛依教育转型的逐步推进,我们教研员逐渐成为,区域课程研发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引路人、课堂变革的指导者。

目标明确了,教研员变革的路径也就明晰了。回看来时路,可以用探玉、采玉、琢玉、磨玉来形容这个过程。

一、流水觅知音,相识满天下——教研需要探玉

教研“探玉”的过程就是明确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确定所要研发的资源,探寻区域资源储藏量,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

其实,很多教师都有行为变革的急切需求,可苦于缺乏具体路径指导,缺乏学术团队去支撑。他们往往在孤军奋战中,陷入职业痛苦。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的体现。借助教研活动,以学术力量推进教学变革,让教师从心底深处去发现教学的美好,去发现探索的可贵,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路径。

姚老师是在教研活动中发现的“宝玉”。他是一所基础较为薄弱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在一次跨校借班的展示课活动中,我们听完教师展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诧异于一群基础薄弱的学生竟能熟练分析《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并能大胆说出一些深奥用语的含义;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更是尽显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经由此,我们看到平素在公共场合不善言辞的姚老师在背后所做出的努力。在后期的学术交流中,姚老师团队成员们一一介绍了教研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落实监督的做法。在一幅幅实践成果图片面前,与会教师、教研员叹服不已。

这些做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可以让教师少走很多弯路。于是,我们帮助姚老师将他的这些做法及相关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分享。

教研就是“探玉”的过程,探明宝物所在的方向,发现好的教学实践经验,帮助其不断深挖,使之辐射到更广的范围,发挥更大的效应。

教研工作之我见——探玉采玉琢玉磨玉

二、共享求发展,交流集智慧——教研需要采玉

如何挖掘储藏的宝物,让已有的实践成果吉光尽显。我想,教研首先需要打破一些人为造成的壁垒,比如校级之间、学段之间、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障碍。

学段之间的壁垒表现出课程缺乏整体架构。不同学段教研之间缺乏全面统筹和整合互融,即使同一学校的同一门学科,初中和高中教研也会出现几乎没有交集的现象,至于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联合教研则更为罕见。

克拉玛依教育转型的五年间,以初高中大循环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批能起到引领作用的教师要开展初高中六年制教学,从初一就开始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完善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深化了教师对学情、对课程的理解。

小学语文葛老师带给中学老师很多的触动。自2013年教育区域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来,各中小学都已形成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在一次全市教研会上,我专门邀请葛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形成了以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代表组成的沙龙交流。当他介绍已经在小学开展了三年的情境式主题大单元式教学,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参与项目式活动,而且是全校各个学科在参与。不同学科以相同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活动,实现了全科式的项目学习。其中小学教师娓娓道来一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种子王国”的七个版块学习,每个版块又包含若干个子活动,这些鲜活的案例带给中学教学强有力的冲击。甚至很多中学老师都希望教研能再次听到小学老师们的声音。

不同学段之间的教研,让老师们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些智慧。原先经常能听到教师们相互埋怨,高段埋怨低段,低段教师有苦说不出。在学术氛围渐趋浓厚的今天,中学老师们自己说“我们真要向小学老师学习啊,他们点子多,善于让学生动起来。”也有老师赞叹说“小学教学好可爱啊,他们把我们为难的项目式学习做得如此生动啊!”

校级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同样需要在教研中融合。笔者依托名师工作室的力量,将各校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团队的核心力量,以自愿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去引领更多教师成长。为了让信息畅通起来,笔者创建了语文学科微信公众平台“克语新知”,将各校的实践教学案例、教研活动内容、教学心得感受,第一时间发布给学科教师们。同时开展网络教研,组织区域语文学科团队参与专题研讨培训,精心准备发言文稿与课件,帮助教师录制微课。

当教学资源变得通畅,如同某种催化剂开始生效。市第一中学语文团队做出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规划和相应资源,市南湖中学据此调整,制定出适合于本校学情的阅读计划,市实验中学的阅读检测任务单做得非常扎实,一批学校陆续开展起整本书阅读教学,老师们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更深的思考,在全市交流中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

教研就是要让信息畅通,打破各种人为的壁垒,如同采玉的过程,通力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发展。

教研工作之我见——探玉采玉琢玉磨玉

三、同德复同心,切磋又琢磨——教研需要琢玉

大多数原始的实践资料不能算作创新成果,成果一定要经历整合提炼的过程。在提炼的过程中,教研需要设计流程标准,需要反复加工、反复打磨,如同“琢玉”。

整合提炼成果的过程,也是教师很好的学习培训机会。在一次次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学习很多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比如聚焦“不同文体教学策略”问题,需要阅读王荣生教授的一套图书《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问题,需要阅读罗伯特·J.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等。

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学习诉求,源于一次讲座的经历。在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后,学生时不时会拿着作品请求教师们指导。面对全国创意写作大赛的高难度挑战,我逼迫自己学习新知。看完十多节关于“创意写作”的网易公开课,阅读了一套书籍《创意写作书系:创意写作大师课》,结合历届获奖作品,做了详细解读的课件。同时,我下水尝试创意写作,逐个解决此前难以驾驭的问题,比如讲故事的视角如何切换、点题句子如何体现、科技知识如何恶补。

这件事情后,我就开始想,对于此类“创意写作”指导课程,一位教师的单打独斗耗时耗力,如果能集合教研团队力量研发出一系列的培训课件,一定能助益于教师对学生做相应指导。教师们年年都要参加各类教学现场大赛、基本功素养比赛,与之对应,我们就研发出教师教学设计培训课程、语文教学基本功培训课程,并组建相应的培训团队。每项课程都梳理出完整的流程、学习规划、训练题型、培训课件、历届试题、获奖选手经验总结等,让参赛教师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他们获得好成绩。

2018年的自治区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备赛过程中,笔者按照教师各自的长项,组建了写作导师团、文化常识导师团、教学设计导师团、书法导师团,每个子团队由全市选拔出的35名骨干教师承担。备赛的过程短则一月,长则两月,甚至半年,分布在各所学校的导师们常常会熬夜批改参赛选手提交的作文、书法作品,并一一写上评语和修改建议,就如同修改学生作文一般,点评语言之精妙堪称美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研方式,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教研是一个漫长的琢玉过程。成就每一位教师,也就是在成就教研员自己。

教研工作之我见——探玉采玉琢玉磨玉

四、将心来比心,欢喜进一寸——教研需要磨玉

身为教研员,我发现,很多教师的基本素质非常好、学习主动性也比较强,可就差那么一点点。优秀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教学专家,这之间的距离在哪里呢?关键可能还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抓住两头是关键,前头是指教学行为发生前的反复磨课,后头是指教学行为结束后的深入总结。很多教师习惯重视前头,前期设计好课,如期上完课后,就松懈下来,忽视实践后的反思。

先确定训练的主题,依次有“确定并描述教学目标”“如何解读文本”“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等,让参与培训的种子教师每周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导师采用旁批的方式一一修改,并写出如何改进的文字稿。如在“确定并描述教学目标”这一主题训练,先点评存在的整体问题,然后从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描述教学目标。在导师意见基础上,种子教师继续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了,更多是理论的匮乏,则要给种子教师推荐相关理论书籍,用科学的理论去支撑教学设计。最终我会将导师的修改意见文字和参训教师的不同教学案例,发布在语文学科的平台,在网络上邀请更多教师参与点评。

   还有就是搭建跨校磨课的训练平台,有助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实验中学的姚老师就是在反复磨课的过程成长为自治区大赛获奖选手。在为期一周的跨校教学中,姚老师的每一节课都会有同年级教研组长听课,并反复强化要尊重学情设计的教学意识;同时我也参与到教学设计修改的过程中,最终要教会她拿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修改方案。

同样需要改变的还有研讨方式。一方面,需要增强教研过程中的互动。当教师们不再是只接受灌输的倾听者,变成了全程小组合作、研讨互动的参与者时,一些不可控的局面就会出现,同时意外的智慧火花也会同步产生。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对教师的个别化指导。最为有效的方式往往最传统,也最简单,那就是一对一、手把手。为什么要提“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因为只有这个最传统的方法最有改变人心的力量。而个别化辅导教师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了第一手的教研案例。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如同磨玉。

探玉、采玉、琢玉、磨玉,教研需要用情感,去爱护每一位教师,需要用具体的方法,帮助教师成长。因为艰难,所以更需要用十二分真诚去付出。( 来源:邱逸文 )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