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至全球教育现场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哪些变化代表着吹向未来的风标?时间走到2019年底,我们的观察与研究结论是,重建学校生态,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十个方面的认知,展开多个维度的行动: 观念启蒙 我们认为,当代教育亟需一场观念启蒙运动,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重建。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我们早已具备,但依然有很多观念是这个时代迫切呼唤并正在重新建立的。 比如,摒弃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追求自身利益,但对自身利益的正确实现方式反而是走向公民责任。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理解一个基本的观念——公共利益,是一个人终极幸福的先决条件; 比如,要从“丛林主义”的你死我活,走向“森林主义”的相互依存。我们共存在一个世界,一个群体,你的不同并不否定我的立场;你的存在并不妨碍我的存在,甚至我们互相平衡,互为支撑;比如,好的教育,永远不要去成为固化社会分层的利器,却要成为激活社会流动的公器;又比如,学校的育人重心,要帮助学生从学会证明自己,进一步走向学会证伪自己等等。 其实,这些观念依然没有脱离古往今来教育所理应持守的那些核心价值,也是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等现代文明根基的延展,更是破除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序与混乱的有力工具。 边界位移 在今天,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各个维度都不断被打破与重构:学校的物理边界、学校的组织与能力边界、传统的知识边界、教育的资源边界、教师的专业边界、学科的外延边界、技术的想象边界、德育工作的实施边界……学校的传统边界,或者被打破,或者被连接,或者正在移动,或者已经消融…… 当然,今天乃至未来的学校依然需要“边界”——这是一切组织的结构性需要。但我们必须坚定地行动:重新定义学校边界,重新聚焦教育价值,才能重新建构学习生态,并赋能于成长中的生命。 科学转型 全球中小学校的变革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从点状突破,开始进入整体转型期,开始追求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走向深层次效能。 19世纪的科学家发现,宇宙有一种“熵”性,即自动走向更大程度的混乱。万事万物如此,人类社会如此,政府、企业、学校组织同样如此——当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时间之矢”总是不断地将一切推向无序与混乱。 但为什么人类社会、各类组织在历史上总是越来越有序而强大?我想,这源于人类的智慧设计:即由科学进步、文明系统所带来的结构性“抵抗与赋能”。同样,全世界几乎所有一流学校,也都是因为科学而系统的结构性力量,抵抗无序,经历生长,走向卓越。 联盟崛起 今天,各种个样的教育联盟无处不在,集团化、联盟校、共同体、名校长名师工作室、课题组、孵化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一锅石头汤”,正在深度改变教育生态。好的教育联盟,表现为三个特征:共同的教育愿景让联合行动可持续,并走向结构性的相互依存;鼓励联盟内部的差异发展,让优势共享,高位支撑;以开放的机制与技术平台,打造优质教育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教师升级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看见教育领域的新军在崛起:T型专业主义力量,足够的宽度+足够的深度,是这个人群的标志。 怎么做到的呢?纪录片《极限攀岩》给我们很大的启示:1.每个人的顶尖专业,都源于一个小切口目标的沉浸于持续研究;2.正因为有了墙,我们才能更放心地把门打开;正因为有了专业高度,我们才能够更自如地实现跨界。 所以,面对这样的新型教师,学校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给老师最好的赞美是信任,最好的礼物是协同;比如帮助老师们把专业弄得有趣有温度有灵魂…… 场景革命 学校最重要的投入,开始从对学校硬件的投入,走向对学习场景的投入。硬件注重功能,场景注重功效。传统学校大多数是师生学习的低频场景,未来,必然通过校园内的知识情境、体验美学、学科关联、社群动力、学习方式、流程再造、数据匹配等方式,再造学习空间,走向师生学习的高频场景。 技术变软 2019,教育“软技术”成为关注焦点,源于大量的教育装备卖得太多,用得太少。让教育技术成为学习场景中好用、有效、良善的工具,需要软环境、软技术、软技能,需要把已有功能放在学科逻辑、课堂结构、学习关系、教师行为等具体应用中展开研究与设计。今天,这既是一门“当红的显学”,也是一线学校最急需的“桥梁支架”,但在大量的地方,又处在“专业进阶的无人区”。 学习变硬 今天的学校,教和学、学和用的关系正在发生颠覆,人们开始“以学定教”,并进一步走向“学以致用”。然而面向未来的学校,全新的学习生态已经萌芽,教育开始走向“用以致学”;以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的出发点。 我们知道,全球商业史,都是一个把复杂的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社会问题折叠成为一个简单的产品来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未来的全球学习,是不是也可以“产品带动研发”“输出带动输入”,让“复杂的学习被简单的目标统领”,从而实现“一键提取”?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未来已来 简单而言,就是学校教育要向未来学习,按照未来的信号坚决行动。比如虚实结合的学校让学习无处不在;比如让科幻电影、小说成为课程资源;比如,给每个学生一个美好的“人设”:让他们在今天的学校去演绎未来的人生,并在学校生活中分享自己的未来设计成果,同时不断从失败中站起来,为人生做更好的知识、素养、思维、价值观的准备…… 传统复兴 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彻底的学校转型与寻找传统文化与要素的合理性齐头并进,甚至相互交织。这个领域的争鸣堪称火花四射。比如考试重要还是素养重要,要不要减负,要不要读经,要不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不要向西方教育取经…… 我们的理解是:学校,既是文明的刻录机,也是发动机;创新,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所以教育人理解、应用乃至承受传统的能力都非常重要,未来,从来都是在传统中长出来的。但另一方面,传统也从来都是以孵化更好的未来为目标的,所以有根基的创新,才是传统的终极使命。 以上就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发布的2019年度风向标内容,期待各位实践者的批评指正。最后,以一首诗结束我们的一年,它是刚刚去世的成都著名诗人流沙河的文字: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愿我们在2019这个多事之秋,忘记鬓发早白,因为有一种教育的理想,让我们头虽白,却仍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