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梅花报春

时间:2020-03-14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梅花报春

梅花

 蜡梅还在开着,梅花已经按捺不住了,朵朵花儿恣意地怒放起来,给这庚子鼠年的春节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梅花树是蔷薇科杏属落叶小乔木,也有的是灌木。一般情况下可生长到4-10m。杏属植物共有8种,我国有7种,其中的六种都是杏,包括山杏、东北杏、藏杏等,另外一种就是梅。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它应该单独成属的呢。

梅花报春

梅花

 梅花树主要分为花梅和果梅两大类,花梅是观赏植物,只能开花,不会结果。而果梅开花后是能结果的,果实主要作加工或药用,一般加工制成各种蜜饯和果酱。

 花梅的品种,由于长期培植的缘故,变异比较大,种类很多。但树形和枝干等的特征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直脚梅类,其特点是枝条直立或斜展。二是照水梅类,枝条下垂,形成独特的伞状树姿。你是否联想到了柳树?三是龙游梅类,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花碟形,半重瓣,白色,如龙游梅。四是杏梅类,枝和叶似山杏,花半重瓣,粉红色,花期较晚,抗寒性较强,可能是杏与梅的天然杂交种。

 果梅的品种大致有三类:一是白梅,果实没完全成熟时颜色为青色,等熟透时变成黄白色。它的果肉和枝叶的颜色都比较淡,肉质粗糙且稍微有点苦味。白梅核大肉少,常用来制作梅干。二是青梅,它的果实在未完全成熟时颜色为青绿色,成熟后为黄绿色。其中有少数向着太阳的果面稍微带点红色,味道略酸或稍带苦涩,品质中等,多数供制蜜饯用。三是红梅,它的果实没完全成熟时颜色为青色,向着太阳的果面有红晕。完全成熟时为红色或者是更深得浅紫色。果肉更细脆,品质最优,供制陈皮梅、劈梅等用。

梅花报春

青梅果实

梅花报春

红梅果实

 梅花树原产于我国南方,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人们最初种植梅花树,主要是因为它的果实可以食用。如《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将盐、梅等作为调味品来使用了。《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其中的“梅诸”指的就是经过淹渍晾晒、供秋冬天食用的梅实。从各种古典文献中可以知道,在古时候,梅花的果实主要作为调味品,是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梅花树全身都是宝,它的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为收敛剂,能治痢疾,并有镇咳、祛痰、生津、止渴、解热、杀虫等功效;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鲜花可提取香精;根研成粉末治黄疽有效。梅花树对氟化氢污染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受污染的状况,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梅花报春

梅花报春

梅花

 在种植梅花树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喜爱上了梅花,梅花树的观赏价值也逐渐地呈现了出来。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说“高高的山上生着名贵花卉,既有栗子树也有那斗寒梅”,把梅称为“嘉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把梅花作为观赏花卉来对待,大致始于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上林苑是供汉代帝王游玩的园林,虽然在东汉时期就被废弃了,但因此而形成的赏梅习俗却被传承了下来。隋唐时期是培植梅花逐渐兴盛的时期,这样的境况一直延续到宋朝而达到高潮。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大约在1186年著《范村梅谱》,介绍了自己在范村所种植的12个品种的梅花树,包括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宋朝张功甫于1194年撰写的《梅品》,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并归纳出了赏梅的26宜,现在读来都很受益。沈括则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梅妻鹤子”这一典故,说北宋诗人林逋脾气古怪,他既不娶妻,也不要孩子,但却喜欢梅花和仙鹤。不管是多名贵的品种,他都舍得花大价钱购买。闲暇之余,林逋就在自家的院子里赏梅玩鹤,很有一番情调。他一生中写了不少与梅花相关的诗词,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从这一典故之中,也可以知道宋代的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程度。到明、清时期,梅花的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新品种大量出现,种植梅花在当时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也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度。

梅花报春

梅花报春

梅花

 赏梅是一件雅事,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品赏梅花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花瓣又可以分为单瓣、半重瓣和重瓣等类型,花儿开放之时,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可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梅花的花香不如蜡梅浓郁,但却清逸幽雅,有种“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的意境,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梅花的树形、枝干的形态也是历代的人们所非常关注的,梅的枝干以苍劲嶙峋为美,形若游龙,遒劲倔强的枝干,缀以数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层薄雪,“古梅一树雪精神”,俨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写意。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赏梅也要找准时机,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在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最佳。

梅花报春

梅花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有着顽强、雅致和贞节的寓意,又因它花开寒冬,也象征着坚毅不拔以及坚贞不凡的品格。历代文人以文寄情、以诗言志,写下了无数与梅花有关的不朽诗篇。在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就有“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的描述,感叹春光易逝。隋唐时期,随着梅花栽培日盛,赏梅咏梅的活动也逐渐升温,上至帝王、下至布衣百姓都有不少咏梅的佳作涌现。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咏梅绝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黄櫱禅师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更是成了催人奋进的名言。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咏梅的诗词、赞美梅的文章、题写梅的书法、描绘梅的画作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仅《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就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就有1120多首。在数量繁多的咏梅诗词之中,陆游的《梅花绝句》令人耳目一新:“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听说梅花冲破早春的严寒在清晨寒风中开放,诗人立刻出游寻访,看到梅花树枝头如瑞雪普降,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竟不知道该欣赏何处为好。想着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的分身在欣赏该多好!陆游爱梅入微,曾断言“后五百年君记取,断无人似放翁颠。”读了此诗,可知此言不虚。

梅花报春

梅花

 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还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咏梅诗词的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辛亥革命以来,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诸多不朽的咏梅诗篇,成为梅花文化中的新气象、新亮点。

 赞美梅花的文章,写的最有特色的当属唐朝名相宋璟的《梅花赋》,这篇文章稍长一点,不过网上有古文和全文翻译的对照,很方便就可以查询到,这里就不再引用了。前面介绍的北宋诗人林逋(林和靖)的《山园小梅》,诗人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著名的咏梅诗篇,其意境、表现手法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梅花报春

梅花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花鸟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梅花以其豁达不羁的性格,在万物落尽之时凌寒独放的气势,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独特的寓意象征性,成为人们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自宋代以来,与梅花相关的绘画作品也层出不穷,其中有不少是传世佳作。

 梅花经苦寒而芬芳的特点和道教的清修有着共同的意蕴,所以梅花自然成为道教的神圣之灵物。宋徽宗崇信道教,他把自己封为“教主道君皇帝”,以严寒中一枝独秀的梅花应验着自己“天下一人”称号。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其中就有很多画梅的作品。

梅花报春

宋徽宗《梅花绣眼图》

 《南枝春早图》是王冕的代表作,画面中粗壮的老干如老龙入地之势,然而其他新生发出来的树枝全部向上或聚或散,梅花一团一簇呈现枝繁叶茂的无限生机。他在画中题诗曰:“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把朵朵梅花看作一团一簇的冰雪,隐喻梅花代表了文人的气节,在严寒冷酷的环境中梅花独自盛开,胡人无论采用何等残暴的手段都不可摧毁爱国文人的反抗意志。王冕通过画梅抒发了不与恶俗同流的清高孤傲,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八大山人画梅时则把树干处理的扭曲变形,似乎宣示着自己对清政府不合作的决心,他把自己的落款写成“哭之”、“笑之”也似乎像含苞欲放的梅花,孤傲地立于枝干之上,表示自己内心的痛苦、落寞。

梅花报春

王冕《南枝春早图》与八大山人《墨梅图》

 梅,“独天下而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逐渐脱离其原有的食用和观赏价值,作为一种精神印记牢牢烙在中华民族的灵魂里。人们爱梅、咏梅、赞梅,其实就是要传承这种精神,让其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品格特征。

     今天是大年初一,说一说梅花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在次也恭祝所有的朋友新年快乐,富贵吉祥,阖家幸福!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