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开始就听老师说,要养成好习惯,那时候爸妈们还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压力,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到孩子上了小学你听老师说的最多的,还是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是到底有哪些好习惯要养成呢?怎么养成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一、认真预习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有预习习惯的学生,知道哪里自己已经掌握,哪里有些疑惑,在课堂上可以心中有数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眼睛炯炯有神,还能抢答老师的问题,说不定还能预测出老师下一句会说什么。
知识点掌握好了,课后写作业也更轻松。再配合上家长的及时赞许,孩子还会不想写作业吗?还会拖拖拉拉气死人吗?他此时,成就感爆棚,不用你催,写的溜溜的,这就是内驱力的强大力量。
反之,不预习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觉得老师说什么都挺新鲜的,这个知识点还没回过味,老师又开始下一个环节了,你说怎么办?永远也猜不出老师下一句要说什么、问什么,永远也没有抢答表现的机会,孩子内心不自然的就怯了,久了,上课就会一直沉默寡言加自卑。
怎么预习呢?小建议如下:
语文:熟读读课文、熟读生字,试着给生字组词、看课后习题,要求背诵的,可以提前背诵。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去了解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便于老师讲解时更好的理解课文。
坚持每天做口算,就算是数学的基础,正确率和熟练度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坚持在课前做以上工作,你想不会都难,加油!
二、自觉完成作业
说起写作业拖拖拉拉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是头皮发麻、着急上火,怎么办呢?
“作业完成了,我们就有时间做其他好玩的事情了。”
学会强化你想要的效果,而不是负面刺激。
1.
2.
3.
“这个字写的真好看,比这个好看,你觉得呢?”
三、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读书的重要性不再赘述。比如:认字多了、理解力强了、知识面广了,别人说啥我都懂、想象力更丰富了、写作文有话可写了、太多了……
孩子喜欢的类型多看,尽量涉猎面广些,文学、童话、历史、地理、科学、自然、军事、科幻、儿童哲学、外国文学、诗歌、音乐、美术、太多了……别一买书,就是作文大全。
和阅读相配套的就是读书笔记,准备一个本子,孩子读完书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一一摘抄,日积月累的力量是让人瞠目结舌的。
四、有计划
从小开始,就让孩子做个有计划的人。
自己今天要做哪些事情,做到心中有数。哪怕孩子说今天要“吃饭、上学、上厕所、玩、睡觉。”这也能让他条理清晰的掌控我今天要做什么。
孩子对每天的事情有了掌控感,这样内心更丰富、有趣,他也更有成就感。原来自己这么厉害,做了这么多事情。
五、自己整理书包
相信我,老师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让交作业时,就一头扎进书包里一通翻腾,还是两手空空的孩子。
教孩子分类整理,课本放一起、作业本放一起、文具放一起、水杯跳绳放侧边。一次学不会就两次,多做几次总能学会。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清清楚楚,你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多潇洒。
错题本,被老师称为宝藏。它里面记录了孩子学习的不足之处,是查漏补缺的依据,你说它重不重要。
别再说怎么查漏补缺啊,喏,方法交给你喽。补齐短板,让你的木桶装下更多的水,让孩子学的更扎实,走的更长远。
这个就需要特别有心的家长了,熟悉孩子的课本内容,能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孩子还会觉得有趣,有“原来是这样啊”的恍然大悟,一举两得。功夫下在平时,用心又认真,你不赢谁赢。
唠叨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在孩子还小、还没有太多心眼去跟你反抗的时候把这些习惯培养好了,我们就可以葛优躺了。把平时的功夫做到位,咱也不用在辅导作业时鸡飞狗跳、心脏疼了,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温馨的家庭氛围,挺好!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