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高三每日一练(八)

时间:2020-02-11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同样一个美国政府,一边在释放信号表示愿意重回谈判桌,一边又在高举贸易战大棒肆意威胁。这无非是美国政府两面手法、________、反复无信的继续表演。中美贸易交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国与美国以最大的诚意进行几轮谈判,并一度出现共识。但美国政府一再________,轻易撕毁协议,并且迅速升级贸易战。不得不说的是,对于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美国内外舆论已经明确表达了反对态度。在此情此景之下,特朗普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做出“随时准备谈判”的姿态,尽可能地将责任推给中国,希望借此缓解因其________而产生的内外压力;另一方面,借大幅提高关税来进行“极限施压”,以期获得超出正常范围的最大利益。美国政府的这种不断切换软硬两手牌的所谓“交易的艺术”,在最近屡屡上演,中国及世界其他各国已经________了。而对于美国发动的这场贸易战,中方的态度一贯是明确的,()。对美国的贸易战大棒,中方一定会果断采取反制措施。此前如此,以后也如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自相矛盾 出尔反尔 一意孤行 见怪不怪

B.漏洞百出 出尔反尔 固执己见 司空见惯

C.自相矛盾 翻云覆雨 固执己见 司空见惯

D.漏洞百出 翻云覆雨 一意孤行 见怪不怪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美贸易交锋的过去几个月中,中国与美国以最大的诚意进行几轮谈判,并一度出现共识。

B.在过去几个月的中美贸易交锋中,中国以最大的诚意与美国进行几轮谈判,并一度达成共识。

C.在过去中美贸易交锋的几个月中,中国以最大的诚意与美国进行几轮谈判,并一度完成共识。

D.中美贸易交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国与美国以最大的诚意进行几轮谈判,并一度形成共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不愿打贸易战,同样也不怕打贸易战

B.不怕打也不愿打贸易战,就是中国的态度

C.中国不怕打贸易战,同样也不愿打贸易战

D.中国是既不愿意也不怕打贸易战的

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星光之于黑夜,即使一点,也会驱走黯淡。

材料:

烦躁 绚烂 生机

一汪 一抹 一缕

甘泉之于沙漠 清风之于炎夏 色彩之于白纸

5.下面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年十八,试礼部第一。是时,陈傅良有文名于太学,幼学从之游。月书上祭酒芮烨及吕祖谦,连选拔,辄出傅良右,皆谓幼学之文过其师。孝宗闻之,因策士将置首列。而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幼学对策,其略曰:“陛下资虽聪明而所存未大,志虽高远而所趋未正,治虽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救。”帝览之不怿。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丁父忧,再调潭州。执政荐于朝,帝许之,且问:“年几何矣?何以名幼学?”参政施师点举《孟子》“幼学壮行”之语以对。上伫思,慨然曰:“今壮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删定官。首言:“大耻未雪,境土未复,陛下睿知神武,可以有为。而苟且之议,委靡之习,顾得以缓陛下欲为之心。”孝宗喜曰:“解卿意,欲令朕立规摹尔。”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幼学请对,言:“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天怒人愤,可不伸大义以破其谋乎!”于是朝论奋然,始诏与金绝。幼学因请“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众志,公汲引以合材谋,审怀附以一南北”。帝称善。一夕感异梦,星陨于屋西南隅,遂卒。年六十四。(选自《宋史·蔡幼学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B.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C.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D.寻以母忧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中央政府设置的官学。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下第,既指下等、劣等,又指科举时代考试不中。文中指前者。

D.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权力同宰相。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幼学才学出众,青出于蓝。他十八岁就位列礼部考试榜首,而且其文章水平超越了老师陈傅良,得到了孝宗的赏识。

B.蔡幼学廷对直言,不避权贵。外戚张说专权时,他敢于直言朝廷政治弊病,因此惹怒了皇上,没能置于首列留京重用。

C.蔡幼学恪尽职守,能解圣意。调任潭州后,他建议孝宗不要受消极的言论、积习影响,而应积极收复国土,引起孝宗共鸣。

D.蔡幼学极尽忠言,鞠躬尽瘁。蔡幼学力排众议,使皇帝答应同金国断交,提出了加固根本、聚合人才等治国主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

(2)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辞。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

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注]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注 延:嫌。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交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内心的寂寞。

C.“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D.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

11.“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山高得连猿猴都无法攀援的句子是“____”,描写山崖上急流、瀑布争相轰鸣的句子是“____”。

(2)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非平庸之辈的句子是“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以比兴手法引出自己对哀怨人生回顾的句子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漏洞百出:形容说话、作文、办事不周严,破绽很多。语境强调的是美国政府的说法和做法不一致,并没有破绽很多之意,所以应选用“自相矛盾”。出尔反尔: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根据句意可知,应选用“出尔反尔”。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语境强调的是美国政府因顽固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而产生了内外压力,所以应选用“一意孤行”。见怪不怪:看到怪异的现象或事物不大惊小怪,习以为常,比喻熟视无睹或沉得住气。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结合语境,用“见怪不怪”,有对美国做法进行批判的意味,选用“见怪不怪”更合适。]

2.B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中美贸易交锋”做了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尚未有谓语部分,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变成了“中国与美国”;二是不合逻辑,根据语境来看,“以最大的诚意”不应该包括美国,所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不能是“中国与美国”;三是搭配不当,“出现”与“共识”不搭配。只有B项将三处语病都修改过来了。]

3.A [联系前后文,对比所给选项可知,“不愿打”是表明和平的态度,“不怕打”是指在对方不听忠告的情况下,中方会坚决反击,“不愿打”必须在前,“不怕打”在后,二者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由此排除B、C两项。D项是一个比较长的陈述句,读起来语气平缓,缺乏气势;而A项句式短小,读起来铿锵有力,因此选A项最恰当。]

4.(示例)梦想之于人生,正如色彩之于白纸,即使一抹,也会带来绚烂。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清风之于炎夏,即使一缕,也会驱走烦躁。梦想之于人生,正如甘泉之于沙漠,即使一汪,也会带来生机。

5.(示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6.B [“先是”表时间,作时间状语,应独立成句。据此排除C项。而“遽”是副词,“立刻、马上,突然”的意思,“不果纳则遽”在语法上讲不通,据此排除A项。“汹汹”意为“骚乱不安的样子”,形容词作谓语,“中外”作“汹汹”的主语,故其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所以答案为B项。]

7.D [D项“权力同宰相”错。在宋代,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副职,其权力在宰相之下,其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8.C [从原文来看,“建议孝宗……引起孝宗共鸣”是在担任敕令所删定官后。]

9.(1)即位之初,期望太平盛世短时间来到。无奈现今十年过去了,风尚习俗一天天变坏,将要难以扶正。

(2)我们去送玉帛的使者还没有回来,可侵犯我们的军队就忽然来到,而且肆意冒犯无礼,表现在言辞上。

参考译文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十八岁时,他参加礼部考试获第一名。这时,陈傅良在太学享有擅长文辞的名声,幼学就去跟他游学。每月文章上呈给祭酒芮烨和吕祖谦,接连进行选拔,幼学的成绩总是在傅良之上,大家都说幼学的文章超过了他的老师。孝宗听说后,借策问士人的机会将要把他列为首位。但是这时外戚张说专权,宰相虞允文、梁克家都暗中依附他。幼学在殿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大略是说:“虽然陛下天资聪明可是知识不够,虽然志向高尚远大可是所追求的不合理,虽然管理国家、处理国务专心勤勉可是本源没有确立。即位之初,期望太平盛世短时间来到。无奈现今十年过去了,风尚习俗一天天变坏,将要难以扶正;法度一天天变乱,将要难以有序;民心越来越不坚定,将要难以收揽;官吏怠慢,士兵骄纵,财用匮乏,民生贫困,将要难以补救。”皇帝看后不高兴。于是幼学仅得下等,任广德军教授。遭遇父丧,幼学又调任潭州。执政向朝廷推荐他,皇帝答应了,而且问:“年纪多大了?为何名叫幼学呢?”参知政事施师点举出《孟子》书中“幼学壮行”的话来对答。皇帝凝思,感慨地说:“现在已是壮年了,可以任事了。”于是任命幼学做敕令所删定官。他首先进言:“大耻还未雪除,国土还未恢复,陛下明智通达神圣英武,可以有所作为。而那得过且过的议论,意志消沉的积习,只是能够用来减弱陛下想要有所作为的雄心。”孝宗高兴地说:“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要让我恢复帝业罢了。”不久,因为母丧离职。此前,朝廷已经到金国去送岁币,正值金国国中有难,未能完成交纳,这时金国突然发兵攻打边关索取岁币。朝廷内外一片喧哗,都说应当赶快给他们。幼学请求廷对,说道:“我们去送玉帛的使者还没有回来,可侵犯我们的军队就忽然来到,而且肆意冒犯无礼,表现在言辞上。天怒人愤,我们能不伸张大义来击败他们的阴谋吗?”于是朝中舆论转而奋劲,皇帝才下诏与金国断绝关系。幼学于是请求“加固根本来消除外患,明示意图来确定众人的志向,公开引入人才来汇合才干谋略,审慎怀柔,使他国归附来统一南北”。他的建议得到皇帝称赞。一天晚上(幼学)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有星陨落在房舍的西南角,就去世了。时年六十四岁。

10.B [B项“直接写出”错,这两句应是间接抒情。]

11.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杯延玉漏迟”表面上是写酒杯嫌漏壶漏的慢,实则是将女主人的情感转移到了酒杯上,写女主人嫌时间过得慢,长夜难耐的心情。“烛怕金刀剪”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蜡烛害怕再被剪刀剪的心境,展现了女子一晚上独对孤灯,把烧焦的烛芯剪了又剪,坐待天明的孤独与愁苦。

12.(1)猿猱欲度愁攀援 飞湍瀑流争喧豗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