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自查表
设计: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整体要素:
1、词语理解:本意+句意+中心+作用(手法)
2、句子理解:表层意蕴(内容)+深层意蕴(主题)
3、标题:本意+文意+中心(手法)
4、人物:性格+具体内容+中心(手法)
5、主旨句:本意+文意+中心(精神层面)
6、探究题:
主题探究——本意解释+具体内容+中心+精神提升。
手法探究——每点内容+含义+手法整体作用+突出中心作用
考查角度:
一、大阅读考题内容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
二、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
(3)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4)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
(5)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怎么写?
3、探究
(1)主旨层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艺术层面:对文章的某些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艺术处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查自省:
一、整体:是否理清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开端:文本中矛盾冲突的起因
发展: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过程
高潮:主要矛盾最尖锐的时刻,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
结局:矛盾的最终结局,人物性格的完成,事件的结果,主题的凸显
二、段落
考察哪一个段落的作用?
(先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再思考不同位置的段落的不同作用)
(1)开头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照应题目?
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点明主题,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中间的作用:过渡
承接上文的……内容?
为下文写……做铺垫?
推动……情节的发展?
(3)结尾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点明题旨,深化主题?
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交代故事结局和人物命运
是否是欧亨利式结尾
A为文章增加波折,使故事曲折生动
B照应上文……的伏笔
C强化对……赞美或讽刺
D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4)标题的作用:
点明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主旨?
奠定感情基调?
使用比喻、对比、拟人、双关、象征等手法?
有多重含义(表层意+深层意)?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情节的作用
(1)对人物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2)对主题的:突出、深化……的主题?
(3)对结构的:为文章增加波折,使情节曲折生动?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4)对阅读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理解词语或句子
1、词语理解型:
(1)是否有比喻义?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喻体和相似性;
(2)是否有象征义?象征对象,内在关联;
(3)是否有双关义?谐音双关、语意双关
(4)代词的词义?
(5)是否紧扣上下文?从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2、句子理解型:
(1)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将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点明表达效果和情感
(2)是否有多重含义的字词?
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词语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将多重意蕴的词转化成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
五、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2、怎样描写的环境?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3、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2)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3)烘托了人物……心理、情感
(4)暗示或象征了人物的……性格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对文章的主旨有无暗示或突出作用
六、人物形象
1、用了何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手法 | 具体分析 | |
正面 描写 | 类别 | 特点、作用 |
肖像描写 | 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 |
语言描写 |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 |
动作描写 |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 |
心理描写 |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 |
细节描写 | 对某一局部、某一特征做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 |
侧面描写 |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
2、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3、某一意象有何作用?
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具有象征意义。
七、表达方式
1.叙述
(1)叙述人称:是哪种人称方式?该人称方式有何作用?
类别 | 特 点 |
第一人称 | 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
第二人称 |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第三人称 |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类别 | 特 点 |
顺叙 |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
倒叙 |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
插叙 |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
补叙 | 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
平叙 |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
2.描写:怎样刻画人物的?怎样描绘景色的?
人 物 描 写 | 直 接 描 写 | 肖像描写 | 展示人物外部形象 | 交代人物,突出其特点,展示其性格品质 | ||||
神态、动作描写 | 展示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点 | |||||||
语言描写 |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语态,使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 |||||||
心理描写 |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悲伤、兴奋等),表现人物的品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 |||||||
细节描写 | 刻画人物的性格、爱好、追求;展示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渲染时代氛围、地方特色;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 |||||||
| 间接描写 |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 | | ||||
借助事物形象(物象)烘托 | ||||||||
借助环境烘托 |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 | | ||||||
社会环境描写 | ||||||||
八、表现手法: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烘托作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10、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
九、修辞手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通感:以某种感觉(视、听、味、触、感)来写某种感觉,使表述生动形象。
12.双关:本意和双关意的结合,委婉含蓄,富于感染力
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
十:语言特色
文章有什么语言特色?为什么是这种语言特色?有何作用?
1.有无修辞手法?能否产生生动形象(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含蓄(如双关等)等效果
2.句式有何特点?整散句、长短句
3.是否有叠字叠词?
4.是否符合常见的语言特色?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华美绚丽等。
5.是否引用了古典诗词,增加了文化韵味?
十一、传记类文本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性的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1)真实性:
是否引用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原始资料?
是否使用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数字等?
(2)文学性:
是否运用了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十二、探究拓展
1.题干是从哪个角度加以拓展探究的?
(1)主旨层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艺术层面:对文章的某些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艺术处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是否结合了文本?
3.是否按照题干要求进行了适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