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的环境里,不是简单粗暴的新胜于旧,守旧或创新也不是判断教育优劣的标准,种种争辩中,其关键——人文性浮出水面。而对于我们的教育何以如此矛盾呢。有评论者认为,这是新与旧在人文领域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话题,那是因为人文领域里很难有新旧的区分。很多时候,从旧的东西里能找到新的东西,新的东西并没有旧的有价值,这是人文领域最有意思的悖论。就拿家庭教育来说,随着父母对子女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园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幼儿园和父母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直在变化,出现一时难以磨合的矛盾——在对待幼儿的学前教育、待人处事、思想品德上发生“冲突”。
或者说,这“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当然也有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每个老师评头论足,甚至破口谩骂……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由此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划为人文领域,而不是科学领域,尽管我不否认教育中的科学含量,但教育的最终是指向人的思维发展的,是为人及生命更自由的发展所建构的。所以,教育应该具有最明确的人文倾向,不是一个简单及粗暴的新胜于旧,守旧或创新就一定为好的命题。在教育的领域,经常会发现新与旧在纠缠在较劲。而作为学生是一种身份,不属于一种好的教育状态,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很多时候的教育只是为了告知学生、告诫学生。教育的出发点从来就不是要去改造一个人,而是以教师作为一个载体,交流经验,分享美好,试着能不能帮孩童找到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教育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牵扯到复杂的人性及生命。
那么,在教育过程诸多的矛盾中应抓住主要矛盾,这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而其他各种矛盾关系的正确处理都是为着解决主要矛盾的,即为了实现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要求;教育目标实现,即受教育者达标,主要矛盾获得解决,标志某一教育过程终结。教育者提出新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现状构成新的矛盾,开始新的教育过程。
或者说,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矛盾双方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体:是代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改变教育对象的主体;是按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组织、领导、指导教育过程的主体;是组织、选择、使用教育手段的主体。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具有教育客体性的一面,他在教育过程中,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其教育态度、施教的内容、方法等都受制约于受教育者一方。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客体。另一方面,这并不排斥受教育者也具有教育主体的一面: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习教材和使用其他教育手段的认识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教育者相互作用,在接受教育者的影响时,也积极反作用于教育者。
况且,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问题非常的突出与普遍。教育的公平问题、高考问题、农村教育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编外教师问题、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应试教育问题、私立教育问题等等等等。可以说教育的问题体现在了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就连教育者本身也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坦诚相对。 然而多种多样的教育问题,使得人们相对的忽略了对教育最主要问题的认识。降低了社会对教育最主要问题的注意力。消释了从小到家庭大到政府的整个中国社会对教育人力和物力成本投入的运用效率。
再者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能动体,都是借助一定教育手段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共同参与教育过程的活动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又相互作用。但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不否定和降低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抹煞和削弱教育者在确定教育目标要求,组织教材,选择运用教育方法、方式,设计教育活动程序,启发、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导与受导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育关系的基本方面,这是由客观社会关系决定的,是社会地、历史地决定了的,也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各自特点决定了的。
然而,这教育管理之所以会成为话题,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管理者,很容易为了管理而管理,并不是很清晰管理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不管理!如同教育一般,太多的一线老师太把自己当作老师了,非常容易犯好为人师的毛病,其实真正的教育不就是要没有所谓的教育吗,让孩童学会自我教育吗!当下,太多人在谈学生的内驱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独立批判精神了,但很难说清楚该怎么培养这些意识。其实此命题不关乎个人,关乎的是一个状态,一种氛围。中国的教育不是一个性情教育,生命的教育,而是各方面关系平衡的教育,不是不好,而是人处在关系中,精力分散了,教育没有集中时间与精力做教育该做的事情。
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做出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有的家长又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这种既“放纵”又“专横”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切实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家长渴望孩子成才,却对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及怎样培养成才缺少科学的把握。于是,家长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主观愿望,为子女制订“宏伟”的发展计划,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趣,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许多孩子为了家长的决定,含泪告别了自己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