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什么是泰山文化?作为泰安人你清楚吗?

时间:2020-01-20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什么是泰山文化?朋友来访最常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但作为泰安人回答不上来也是感到没面子的一件事。

     泰山文化概括讲:天人合一的山川文化,泰民安的封禅文化,一览众山小的名人文化,登泰山保平安的信仰文化。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大家一定不要认为,泰山有丰富的封禅文化和宗教文化就是一座“官山”和“神山”,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奠定了泰山是人民之山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从玉皇顶相同规制的孔子庙和玉皇大帝庙就可得到印证。


     一是山川文化。古人对天的崇拜,引申出对太阳的崇拜,进而引申出对太阳升起方位东方的崇拜。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根据《五行》《五德》学说享“五岳独尊”称誉。

《文献通考》:“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之所宗主也。”因此,“昔王者受命,恤封禅之”(《风俗通》)。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状况。原始社会末期至周代,汶河流域产生了很多古国:牟国,赢国,杞国,铸国,遂国,肥子国,郕国,鄣国,宿国,厥国,须句国等。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

这种原始自然崇拜,到战国秦汉时期,发展为一种“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吕氏春秋•序意》,天、地、人相类、相感、相协的宇宙观,这正是秦汉封禅的世界观基础。在汉代发端的道教,也以“上知大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林灵素传》)相标榜,也与“天人合一”世界观相勾通。正是这种世界观模式,形成了泰山由地狱神祠,到帝王明堂,又到仙界天庭的景观格局。


      二是封禅文化。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历代史籍的“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天下之安,犹若泰山而四维”“天下巩固,屹若泰山之四维”等等,均是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泰山与“国泰民安”的象征意义、内在联系和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深层文化心理,终于使泰山成为“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搜神记》),“七十二君封禅之山”、“三千里鬼神之宅”(陈琏《登泰山赋》)。对泰山的朝拜已成为帝王的政治和宗教大典。这是国内外其他任何名山所不具的特色。正是历代帝王封禅的路线,确定了中路景观的核心地位。


      三是名人文化。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孔子在泰山及周边的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开创了名人登泰山之先河,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使后人竟起仿效,接踵而至。

    《邱陵歌》是孔子第一首专门吟咏泰山的诗歌,开创了咏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引出屈原、李白等人行路难的千古传唱。“登泰山而小天下”引出了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李隆基的《纪泰山铭》,乾隆皇帝也御笔钦赐诗百余首,都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宋濂、方孝儒、徐霞客、袁枚、任克溥、顾炎武、魏源等也相继登临泰山赋诗抒怀,康有为登泰山而作的传世之作为570字长诗《夜宿玉皇顶》。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郭沫若、舒同、萧涤非、杨辛等一些名人学者纷纷登泰山赋诗。

    泰山上大量的书画作品,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古代的,秦李斯小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经石峪《金刚经》刻石被誉为“大字鼻祖”,“纪泰山铭”是唐玄宗亲手撰写的。现代的,有郭沫若、刘海粟、舒同、沙孟海、武中奇、欧阳中石等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遍布泰山上下的1239块碑碣,1277处摩崖刻石,林林总总,光彩夺目,使泰山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四是民间信仰文化。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泰山是长期以来民众信仰的对象,山上山下修建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庙宇,供奉着万千神偶,泰山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各路神灵,各种信仰,从而形成一种多教、多神并存的神山风貌。

    泰山上供着道教的三个神,分别是山顶玉皇庙里的玉皇大帝、碧霞祠里的碧霞元君、岱庙里的东岳大帝。这三个神的分工是不同的,玉皇大帝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还有送生娘娘和眼光娘娘伴随,济世苍穹,有求必应,要官给官、要子给子、要健康给健康、要学上给学上;最重要的是东岳大帝,《南史•沈攸之传》说他“少事天师道,能记人凶”,主人命长短,会召人魂魄。在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祠里,还设有阴曹地府七十五司,协助他处理有关事务。唐以后,朝廷先后六次加封他,元代便成了“天齐大生仁圣帝”。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泰安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59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佛教的建筑,著名的有灵岩寺、普照寺、斗母宫、光华寺、四禅寺等,它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经石峪的刻经。佛教自汉代传到中国,与道教和儒教争争斗斗,历经“三武一宗”四次灭佛,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与道教、儒教共同组成了民族文化。泰山对传播儒家思想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身体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泰山学派的推动下,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宋神宗元丰年间,孟子与孔子得以相提并论,人们遂把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泰山学派积极弘扬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奠定了泰山是人民之山的思想与文化基础。

    泰山石敢当已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图腾,几乎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把泰山石敢当当成图腾,请来一块泰山石,刻上石敢当三个字,立在墙角、门口,就能够降魔驱鬼,保佑平安。(阚兆成)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