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备考策略

背多分式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辨能力

时间:2020-01-09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背多分式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辨能力

背多分式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辨能力

考试,该不该考记忆背诵?是不是完全不能考死记死背的东西。我反对过多地过细抠空教材,来检查学生的背诵与记忆。但是,记忆本身是一种能力,能巧背巧记者,本身就是智商的人,有些东西经常用,背住比不背的好,记熟比陌生好。

比如初二水的密度,如果只记住

ρ水=10^3Kg/m3,麻烦多多呢。我会让在推导比较的基础上记住:ρ水=1t/m3=1Kg/dm3=1g/Cm3。又如衣长丶胸围丶领围丶裤门主裤长,身份证号,银行帐号,各类密码…记住有什么不好?你考考自己小孩,关于自己的信息,能记住几个?

                       背多分式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辨能力

现存问题——现在的考试,只考察了“一时半会记得住的知识点”,没有考察“一生用得着的能力”。

只记得死化的几条规则,比如刻度尺怎么用,温度计怎么用,测量结果要求平均值却不懂探究规律时多次实验的意义,结果尺子坏一截后,温度不准后,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些都是非核心的,有什么标杆,就有什么行为方式,逐渐形成套路,工业化的产品,形成应试的产业教育,说轻一点是误人子弟,说重一点是毁人误国。

     背多分式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辨能力

具体表现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应试面宽而量又大,宽到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能用死记硬背来博取高分。

当然,这些硬记来的东西,也不是一点效益也没有的,只是很低,很低很低。高中背那资本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记住了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别人讲公司利润,我马上秒懂,它粘满员工的血汗,却被公司所占有。

第二,压制了不同类别学生的能力的生长。

学生为了博取高分,一般都是必通过死记硬背的办法补短板,而放下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压抑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再用功提升能力,能力或许大幅度提升,但考试成绩就提高三五分,而补短板提高几十分是可能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高分低能就是必然的了。

老师、学校想天方设地法磨尖子,9899都不行,还要逼着练,练到万无一失,有一门课曾中考均分97分以(100分卷),讲授却不敢越雷池一步。能不能留个缺,开个窗,安个接口?坧宽哈学生的视野,放手让娃提出自己问题,动力去研究,培养学生兴趣?不争那个最高均分,不争第一,天会塌吗?别的第二、第三……就进入了生死成亡的境地,你这样学,除了令人钦佩,对学生的未来,除了炫耀,有其它用吗?!

第三,各种应试应选拔之需,将能力与知识混在一起。

两者之间不具有等价性,纯粹的几何相加,没有太多意义。同时,处于均分和安全的考量少有考察思辨与创新能力,教学也没有培养思辨与创新能力。你看,2019年的高考数学,一个求解不等式组的问题,一用新情景,就成了难题。

背多分式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辨能力

什么叫能力?

杜和戎说过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能力是一种可能性,是学生经过积累、训练之后,具有积极斗志之后,面对新崝境新问题,能够选择、组合、自觉不自觉使用某方法某知识的可能性。

较为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其实,我觉得学了密度,考察求线密度,用面密度求面积,未尝不可。广州2019年中考物理卷第12题,争论很大,其实大家都最一致了:解答问题的只是方法不超课标,知识内容要清晰化就超了课标。我倒觉得很好的,只是学生的错,很多是弄错了对象。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醒不让考生掉进坑里。

然而,目前情况是全社会上下都在极度地追求分数,唯GDP唯分数论盛行,在整个社会上培育了极端的功利主义。无论是教与学,都会问一个问题:会考吗?整个社会都只注重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做什么事情都先问:可以量化业绩吗?或者是:有用吗?将来的小孩成人后,社会责任感在哪里?竹值观除了趋利求功名,还有啥?

如果教育评价只唯结果,分数高一切就正确,不问过程,教育过程异化、变味!我想分数再高,一年死了几个、疯几个,视力骤降,心理问题成堆,我看这样高分学校,还有几个家庭愿意送孩子来?

现在的教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明显只适用于师徒传承,是培训,不是教育!教育必须有“思辨与创新”,才能使下一代更优秀。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