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被称为差生?通常意义上,这个差指的是学习成绩。这个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有了应试教育,这个概念始终就存在。 有位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收学生的条件是这样的,最受青睐的是聪明但贫穷的学生,这类学生不交学费他也收;其次是不聪明但有钱的学生,这类学生可能学不好,但收取的学费可以成就第一类学生。 不聪明还贫困的学生他坚决不要;至于又聪明又有钱的学生,他还没碰到过。 很明显,这位著名画家的学生基本代表了过去学生的组成部分。经济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基本都不会太努力,最努力的反而是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 我国过去的学生分布基本上也难逃这个框架,官二代,富二代基本上学习都不怎么样,一个班级里的顶尖学生基本都来自普通家庭甚至是贫困家庭。 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似乎在一夜之间,事情有了根本的转变,就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最可怕的是,比你条件好,比你更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现在的教育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层,某种意义上,家庭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学生可以走到什么程度。 l 这类顶级的精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选择权异常宽广。他们可以选择出国去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也可以在国内念贵族学校。 他们是素质教育最忠实的执行者,着眼点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无需为子女的读书,考试,升学烦恼,孩子的阅历和未来发展才是他们关心的事。 当然,为此必须支付昂贵的教育成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言传身教,各种实践。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精英的孩子的起点很大可能就是别人的终点。 l 这类群体或者有自己的事业,或者是金领一族。他们经济状况不错,但又不足以保障子女这辈子衣食无忧。 这部分人的焦虑感大多数是担心富不过三代,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也较高,希望子女能够在自己为孩子搭建的平台上再上升一个台阶。 他们为子女设计的道路通常都是一流民办小学,顶级民办初中,顶级公办高中,国内顶级大学或者出国留学。 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就占据着最好的教育资源,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大概率这些孩子都会学得不差。最少在他们成年后基本上都有选择的权利。 l 普通工薪阶层,通常有稳定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房贷,医疗,养老以及教育的沉重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坚决支持者。为了让孩子考进一个好的学校,这些父母无不拼尽全力。不但咬着牙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甚至亲自上阵辅导孩子学习。 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楚,大学是必须上的,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让孩子占据最好的教育资源,很大部分要看孩子本身的天资。 大概率这些孩子能考上大学,但要考进顶级大学很难很难,除非孩子特别出色,毕竟家长能提供的资源还是有限。 l 这个群体是人数最多的,也是对教育怨言最多的群体。他们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奈何无论是自身的能力还是经济实力都不能给孩子最直接的支持。 他们能提供给孩子的只是吃饱穿暖,最多再加上鼓励的眼神。至于前程,只能靠孩子自己去拼,他们提供不了任何的帮助。 这类学生,如果天资聪颖,尚有可为。特别优秀的极少部分人可以凭借成绩一路名校最后进入大学,但绝大部分孩子的最后出路并不好。 差生的主要群体来自这个阶层,中考考不上高中去职校的依然也是这个群体居多。 很明显,现在的教育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家庭条件的综合竞争。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家长为其提供的平台上再进一步,至少能站稳这个平台。 孩子的前途,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孩子自己的努力,而是看孩子站在那个平台上。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极少部分人,家庭的条件基本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发达国家也一样。欧美的顶尖学校,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哈罗公学、西敏公学等,虽然叫做“公学”,但全部都是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其教学质量和普通公办完全没有可比性。当然,学费也完全没有可比性。 美国的公办中小学,其办学经费来自于所在学区的房产税,因此各公办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相差悬殊。 同样,美国的私立中小学也是收费昂贵的小班教学。事实上美国的阶层基本已经固化,普通人根本连上私立小学的念头都没有。银行也不会贷款给你上私立学校。 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私立学校。当然公办学校不是没有,但极少,这类学生是什么样的天才可想而知。 因此,全世界都一样,教育正在默默地发生转变,主动权也在悄悄完成转变。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条件,大概率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