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努力呈现更真实的阅读

时间:2019-11-27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努力呈现更真实的阅读
现代文:努力呈现更真实的阅读

柳 剑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次从长篇中节选篇章,这种“陌生的阅读”就是“真实情境”的反映。

2019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部分,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节选了一章进行考查。如此选文就是“真实情境”在阅读上的一种反映。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園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0.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短文阅读,是生活中、语文学习中真实阅读的两条同样重要的路径。可惜的是,限于课堂教学条件、试卷命题要求,我们长期以来偏重于后者。浙江卷从自主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从来没有考过长篇小说节选内容,但是单个短篇常见,长篇节选为什么不能考呢?

第10题考查“语言特点”,所谓“语言特点”,就是“不一般的表达”“不好好说话的”,它更接近“真实的阅读”。

第10题“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考查了“了字句”。这类“语言特点”题去年就出现过:去年考了文章画线句子连用“10个一”有什么艺术效果。

在我看来,所有“不一般的表达”“不好好说话的”,都可以算“语言特点”,包括我们熟知的修辞手法,包括句式、用语、语气,也包括语言风格等,它是灵活多变的。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不一般的表达”,我们总会咂摸一番得出一些感受:比如在传达快乐的情感时,句式变得简短了,节奏快一点了,用语“明亮”起来了;比如作者是一个生性严肃的人,他的语言就会显得规整些,语气上可能就不会很轻快;等等。

“语言特点”可能是与表达实际效果关联最密切的表达特征,它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而体现出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对它的考查,让阅读题变得更为“真实”。

真实的阅读是“反套路、反套话”的,要达到这一点,设题需要有新意,第12题对“叙述特征”的考查体现了这一趋势。

让阅读考查变得更真实的手段绝非只有考“语言特点”,毕竟除了语言特点,文章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也都是我们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会有所感受、体会的。

放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来看,“真实”首先体现在“反套路、反套话”,注重“这一篇”特点的挖掘、发现,强调从“语体”角度来看文章,而不是用既有的所谓阅读技巧去“套”。

要达到这一点,设题需要有所创新。因而除了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题受到重视,今年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的出现,也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真实”:获得准确信息,获得有用信息。

总而言之,无论高考考查什么,努力呈现更真实的阅读的方向是一致的。“真实阅读”的要求,不止于理解或印证已知的什么,而是根据需要梳理信息、准确选用相关信息,是探究、发现新内容。

现实生活中要了解不熟悉的某些知识,我们搜索到许多材料后,面临的阅读任务就是准确找出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等。实用类、论述类的文本形式、内容选择,以及命题,特别是第9题“根据材料概括苗绣的特点”,都体现了这份“真实”。

【阅卷现场反馈】

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在阅卷时抓关键词采点给分,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6分。

参考答案:

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答出“有限视角”“我的视角”也可以)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答出“顺叙,叙述口语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富于生活气息”或“顺叙,贴近现实生活”也可以)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答出“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详细、细致”也可以,只答环境描写不给分,未答出场景描写的表达效果也要扣1分)

除了以上几点,如果从叙述语言的角度作答,写“语言平实、质朴,便于抒发感情”,也可得2分。

不少同学答非所问,回答与“叙述特征”无关。

小说的叙述特征,包括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线索,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语言……内容丰富,角度多维。但不少同学答非所问。

比如,例1围绕主人公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出场特点和读者感受展开分析,例2从句式特点、环境描写和修辞角度展开分析,两个回答写了很多,但都与叙述上的特征无关,所以不能得分。

【例1】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主人公,但又用大量笔墨述说主人公居住的环境,让读者富有好奇心,又了解主人公所处环境;再讲述主人公与“我”家发生的趣事,使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结尾处点到为止,让读者自行想象,冯歪嘴子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例2】语言多用短句,并长短句结合,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节奏明快,使人更易理解文章;多运用环境描写,开篇对窗子的环境进行描写,中间对植物枯萎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多用修辞手法,通过拟人手法,“黄瓜到处乱爬,黄瓜秧舍弃窗棂”,使文章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气息。

有的同学能答出文章在叙述上的特征,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与之不匹配。

比如例3这个答案,第1点先指出文章叙述的语言特点,但是对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扯到了描写上;第2点答出了“孩子的口吻”,这是叙述视角,但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扯到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上。两点回答,叙述上的特征与表达效果均不匹配,只能得2分。

【例3】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描写了生活中与冯歪嘴子有关的事,充滿了细节描写,表现出“我”作为孩子对生活观察的仔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通过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同身受,故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代入感更强,也更有同感。

还有一些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套用术语作答。

对“叙述特征”的考查,就是想“反套路”,但是,还是有同学不理解文章,套用术语作答。

比如例4,除了第1点分析了“以时间顺序叙事”,其他都是赏析描写艺术,显然是将叙事艺术和描写艺术混为一谈。并且第3、4两点完全套用答题术语,不是真的理解文章、从文章出发展开分析。

【例4】本文以时间顺序叙事,通过直接点明季节“夏天、秋天”和园中景物的改变,烘托季节改变的氛围;本文围绕着冯歪嘴子描写,主要描述了冯歪嘴子在四季改变时,与“我家”不同的故事,表现冯歪嘴子可爱、老实的人物特征;多处运用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营造氛围;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生动。

特级教师 黄华伟支招

通过“审美”“探究”“批判”“发现”等方面的阅读训练,具备“当场解决从未见过的题目”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除了比较“常规”的试题外,要留心如“语言特点”“叙述特征”等更贴近“真实阅读”的题目,它要求我们具备“当场解决从未见过的题目”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平时阅读中的“审美”“探究”“批判”“发现”等方面的训练。

【资料补充】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
呼兰河传
萧红
冯歪嘴子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想去看看。
这回那女人坐起来了,身上披着被子,很长的大辫子垂在背后,面朝里,坐在一堆草上不知在干什么,她一听门响,一回头。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
这可奇怪,怎么就是她呢?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
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地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大姐看是我,就先向我一笑,她有很大的脸孔,很尖的鼻子,每笑时,她的鼻梁上就皱了一堆的褶。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皱褶。
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她和别人相见之下,她问别人:
“你吃饭了吗?”
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
“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
她在我家后园里摘莱,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一朵马蛇菜花戴在头上。
她那辫子梳得才光呢,红辫根,绿辫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她提着筐子前边走了,后边的人就都指指画画地说她的好处。
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
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
母亲说她:
“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就娶她,这姑娘真响亮。”
同院住的老周家三奶奶则说:
“哟哟,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你今年十几啦?”
每逢一问,王大姐也总是说:“二十了。”
“二十了,可得给说一个媒了。”再不然就是,“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
隔院的杨家的老太太,扒着墙头一看见王大姐就说:“这姑娘的脸红得像一盆火似的。”
现在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不过她的脸有一点清瘦,颜色发白了许多。
她怀里抱着小孩。我看一看她,她也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好意思了。
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站了一会,我看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炕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糟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了,小炕叫草捆子给占满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就睡着了。
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
有二伯说:“好好的一个姑娘,自己看上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
老厨子说: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个的抗工似的。”
有二伯也就接着说:“对呀!老爷像老爷,娘娘像娘娘,你没四月十八去逛过庙吗?那老爷庙上的老爷,威风八面,娘娘庙上的娘娘,温柔典雅。”
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
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没女。有一天她竟拿着烧火的叉子把她的表弟给打伤了。又是一天她在河沟子里边采菱角,她自己采的少,她就把别人的菱角倒在她的筐里了,就说是她釆的,说她强横得不得了……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
……
七月的晚霞,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一到了八月,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一齐都没有了。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白天就是黄金的太阳,夜里就是雪白的月亮。
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
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院子里的蒿草,因为没有风,就都一动不动地站着,因为没有云,大昴星一出来就亮得和一盏小灯似的了。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
(有删改)
[注]《呼兰河传》写作于20世纪40年代。呼兰河是一个北方小城。小说中的“我”是个孩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王大姐的笑容没有改变,王大姐淳朴善良的本性没有变,但清瘦发白的脸影射出底层人的生活状况。
B.小说多从侧面描写王大姐年轻漂亮、淳朴善良、健壮能干,或借用乡人的言语夸赞,或通过“我”的见闻叙说,很少从正面着墨刻画。
C.小说前半部分写人们对王大姑娘的夸赞,后半部分写大家对她的揶揄讽刺,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乡人的态度转变及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特点。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烘托渲染了寂静凄清的氛围,而王大姐敢于抗争,追求婚姻自由的形象像“大昴星”一样出来照亮整座死寂的呼兰河城。
8.这篇小说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王大姐死了,应算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结合文本,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

参考答案:

7. C“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乡人的态度转变及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特点”错,属于小说主题不明朗,小说对于呼兰河城的人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所以说乡人“爱憎分明、立场鲜明”很明显错误,这也不符合萧红作品要表达的对国民团体盲目、愚味、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8.①散文化语言,小说中有大量的散文式的景物描写,如文章结尾对七月晚霞的描写,“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色彩斑斓,形状奇异,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②儿童叙述视角。小说采用儿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儿童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  
9.①生活贫苦,王大姐住的是“草棚子”,给孩子铺的盖的也只是草,足以见生活的贫苦,②冷酷人群。王大姐自己选择与磨倌冯歪嘴子结合,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人们无法认同和接受这一事实,他们认为王大姐伤风败俗,他们的冷酷间接造成悲剧。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