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经典的阅读中感受崇高美
王荣
【摘要: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重要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要求,可以得出,学习红色经典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崇高美的审美鉴赏和创造上。具体而言,就是要抓住崇高美的美学特征——崇高精神的力量美、正义性、感召力,开展红色经典的专题研习。】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学习任务群; 红色经典; 崇高美
红色經典无疑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笔者用红色经典进行了教学尝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遇到了很多问题。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时代发展到今天,革命英雄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硝烟似乎也不会再来。果真如此吗?《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明确设置这个学习任务群?我们到底需要从中学习到什么东西?
《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9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要求如下:
本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简而言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感受、欣赏、学习英雄身上的一种“精神”,一种美的情操。这种美,肯定可以概括每一段历史背景,可以概括每一位英雄形象,可以概括每一个不同的英雄故事,它就是美学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叫作崇高美。
基于此目标,笔者以红色经典小说和影视作品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红色经典中的崇高美。
一、什么是“红色经典”和崇高美?
红色经典作品,一般指称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的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比如小说有“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等。
红色经典不仅反映了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坚强和奋起,而且诠释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崇高精神,它们所表达的对困境的无畏、对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无私献身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所体现的崇高美,古今传承,中外共有。
崇高美,由英国美学家E.博克第一个提出。他指出:崇高的对象不像美的对象只产生纯粹的快感(自然美/优美/和谐美),而是令人起威胁到“自我安全”的感觉或是恐惧,所以是一种痛感;但是这种痛感之中带有快感,因为它是自我安全的保障,凡是能保障自我安全的——即使是恐惧——也会产生快感。也就是说,崇高美与自然美/优美/和谐美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人在面对自然、命运、社会矛盾等造成的困境时体现出来的伟大力量、超越常人的勇气。引导中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是感受它的崇高美,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统编教材如何渗透崇高美?崇高美有什么特征?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如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的选文均体现出一种崇高美。第一单元的课文如下: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3.百合花/茹志娟
哦,香雪/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