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中国教育真的很扎实吗?

时间:2021-02-20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在与教师讨论教育时,最怕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考试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旦出现,则意味着所有的讨论全部作废,甚至根本不需要讨论了。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一个观念的生命力超乎寻常的强大,可以说深入骨髓、融化在一些教师的血液里。它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思想和境界,教育的想象力和可能性被逼到一个相当逼仄的角落,做着毫无希望的负隅顽抗。一些专家似乎要从学理上证明教育与考试并不对立、教育离不开考试,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在逻辑上的胜利加剧了了教师现实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把希望寄托于考试评价的改革,企图通过大量饮用海水来缓解口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们呼唤改革,其实教育变革一直在进行。

前面谈到了德国人赫尔巴特,称其为巨匠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即便你没有读过他的书,如果你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在你的教育教学中一定有他的影子。看看下面这段话:只教不管,会让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只管不教则会造成对心智的压迫。你会不会觉得说到你的心坎上了,因为课堂上教学和管理通常是你要面对的两大挑战。它便出自赫尔巴特之口。“在实践中违反禁止和命令的事情是难免的,这时则需要采用惩罚的手段,如剥夺自由、关禁闭、打手板等。”你是否表示支持,呼吁惩戒教育,也希望惩戒条例的出台?这句话也是他说的。他认为教育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管理,二是教学,三是训育。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你一定很熟悉: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3.教授新课,4.巩固练习,5.布置作业,可能你至今仍在使用这种模式。实际上它正是脱胎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你是不是总会听到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但对传统教育的认识又模模糊糊?其实,赫尔巴特便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一个名叫杜威的美国人,他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变革运动,首先把赫尔巴特主导的教育称为传统教育,并向其发起了挑战。针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即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他说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但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不曾有过“考试中心”的主张。让我们殚精竭虑的考试,可能会把教育引上一条歧途。

西方教育变革大致可说是围绕“教什么”这个问题展开。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有种天生的对知识和理性的迷恋,苏格拉底的思辨,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传承了他师傅和师爷在哲学方面的成就的同时,又发展了西方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很早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思想学术方面的发展一直保持着一枝独秀的状态,虽然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虽然不乏天才的科学家、数学家,虽然也在自然科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未能形成体系和规模。于是便有后来的“李约瑟之问”: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做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有人说这是个伪命题,是以西方标准对东方文明反思。但它确实是我们的文明之痛。

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对西方教育发展起奠基作用的几位大师,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都曾给出过答案,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个英国人,他叫斯宾塞。他是一个很牛的家伙,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因为他发表《进化的假设》比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还要早几年。在他39岁那年,也就是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之后5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文章。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献,我曾介绍过,他对知识价值的追问对西方教育,特别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深远影响。

在斯宾塞之前,他的同胞培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就已经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爆发于英格兰的、后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证明了培根的命题,知识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斯宾塞生活的年代人类知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夸美纽斯提出的“把所有知识教给所有人”的伟大梦想遭遇现实困境。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不可能学会也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知识,于是必须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

斯宾塞首先确定了筛选知识的标准,即:有益于完满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他所谓的完满生活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升官发财和出人头地。他因此推论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完满生活做准备。但后来的美国人杜威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说教育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除了成长别无目的,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与植物生长一样,不是为了一定目的而生长——教育即生长。就像我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教什么”的背后是隐藏着“为何教”和“为谁教”的问题。

斯宾塞认为完满生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很明显,这五个方面具有由低到高的层级和逻辑关系。要胜任这五方面的活动所必须的知识,也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斯宾塞的答案是:科学、科学、还是科学!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学最有价值”西方教育一直围绕知识进行探索。但我国教育一直恪守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任,游于艺”的传统,视知识特别是实用的知识为“小道”,“虽有可观者,然君子不为也,致远恐泥”。我把中国的教育称为“君子之学”,君子不器,是不屑于把时间和精力以及智慧投入到那些“奇技淫巧”上的。直到近现代,我们面对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决定向西方学习时,还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变革一直在进行,无论东西,但我们更要关注那些骨子里没有改变的东西。说西方教育不重视知识,那是一种偏见,主知主义是他们的传统。说我国教育扎实,会不会也是一种误解,或是自我安慰?如果上上下下都聚焦于考试,扎实从何谈起?作者:李广生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