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作为家长,你真的看懂春晚的这个小品了吗?家庭教育好文

时间:2021-02-20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2018年春晚的第一个小品《真假老师》,把很多家庭可能会面临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了全国观众的面前。这个小品反映的是“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很多父母忙于挣钱,却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关注不够。贾玲一句“过去我以为只有农村才有留守儿童,没想到你们城市也有”……有触动到您么?

撇开大主题,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品,从另外一些角度折射出的一些小问题。

作为家长,你真的看懂春晚的这个小品了吗?家庭教育好文

整个故事:小明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要家访,小明找了一个保洁员(贾玲)来冒充他的妈妈。结果在家访中闹出各种笑话,最终实情败露。

第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撒谎?

故事的起源,在于小明撒谎。

小明为什么撒谎?小明的父亲根本不关心,而是得知真相后直接扑过去要揍他:“小兔崽子!看我今天不好好收拾你!”

很多父母把日常关注的重点都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而且会无限拔高、提前焦虑:“这是道德问题、品质问题!”“现在就这样,将来怎么办!”……

但是,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父母很少去追究。

看病求医时,大家都知道“要治标、更要治本”,那么,针对孩子错误的行为,大家为什么就容易忘记这句话呢?

遇上孩子犯错误,建议父母们多想想: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该做些什么,来改变、消减这些原因呢?

作为家长,你真的看懂春晚的这个小品了吗?家庭教育好文

第二个问题:孩子的钱花哪儿去了?

小品中,贾玲说:“……一屋子方便面哪!你给他那么多钱,他是怎么花的呢?”

小品中,此话题戛然而止,没有延展,所以我们无法得知这孩子到底把钱花哪儿去了。

“知乎”上有多人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高中生,又宅在家里吃泡面,多半是网瘾比较大,那么,他可能会把钱拿去玩网游充值、给女主播打赏……

总之,就是各种不省心甚至是令人担忧的花销。

钱,伴随我们的一生,甚至比父母、婚姻陪伴我们的时间还要长!父母们当然也都知道钱的重要性。

可是,孩子的财商如何培养?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却少有父母关心。

换言之,父母给了孩子很多钱,却没有教会孩子正确使用钱财,反而给了孩子走上歧途的便利,那这样努力挣钱给孩子花的父母,到底是爱孩子呢,还是害孩子呢?

作为家长,你真的看懂春晚的这个小品了吗?家庭教育好文

第三个问题:父亲在孩子的眼里是什么形象?

1.简单粗暴

小品中的父亲,一听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立刻恼怒质问:“你不好好上课,抠同学脚干啥?”(贾玲误把“和同学发生口角”说成“给同学抠脚”)孩子还没辩解两句,就被父亲打断,父亲咬牙切齿地说:“就犟!在那儿犟!看我一会儿怎么收拾你!”

对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没有好奇心,对孩子没有信任感,对事件的判断只凭主观臆断,甚至带有偏见。一听说孩子犯错误,第一反应不是先了解实际情况,而是先跳起来打骂……

很多父母的这种行为,在小品中被反映得如此真实,却是亲子关系中的大忌。

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一般都不太愿意沟通。——没法沟通啊!说什么都容易招来责骂,而不是理解。

所以,如果父母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不要责怪孩子跟你不亲近、不愿意掏心窝子跟你说话,也不要恼怒于孩子为什么喜欢撒谎了。

2.势利

小品中的父亲在国外做生意,想来很能挣钱。他对老师态度十分恭敬,但对保洁员却很倨傲:“你知道你自己是做什么的吗?”、“园丁?那你浇花去呀!”

父亲带有这样的功利之心和阶层意识,如果孩子耳濡目染,则很容易受到同样的影响。如果孩子有幸没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不同的价值观也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隔阂。

作为家长,你真的看懂春晚的这个小品了吗?家庭教育好文

第四个问题:孩子需要钱,还是陪伴?

最后,贾玲说出了本小品的核心价值观:“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钱。”

但,很多父母对这个话不敢苟同,包括我自己也是。

钱并不是坏东西!说白了,有足够的钱,能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能给孩子提供孩子更好的人生舞台。

给孩子多挣点钱,再多攒点钱!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但,“孩子需要钱,也需要陪伴”,这么说,我相信大家不会反对。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时间都拿去挣钱了,怎么陪伴孩子呢?

没时间陪伴孩子,这个理由真心站不住脚。再忙,普通老百姓,能比奥巴马、特朗普更忙吗?

如果确实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建议父母为孩子提供“优质陪伴”。

所谓“优质陪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定一个“亲子特殊时光”: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每天抽出15~30分钟时间;对于3~6岁的孩子,每两、三天抽出30分钟时间;对于7~12岁的孩子,每周至少安排一次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在这个固定时间的“特殊时光”里,父母把所有别的事儿都放下,手机也放下,全心全意陪孩子玩耍、看书、游戏、运动……

顺便说一句,在这时,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管教。

尤其是在小品中,像小明这样已经是高中生的孩子,如果父母的陪伴,成了唠叨与批评为主的监督与管教,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与钱相比,陪伴更重要

父母挣钱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可孩子现在有了问题,何谈将来呢?很多父母的教育逻辑是:我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呀,你要好好学习,别辜负了父母的期望。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停留在了给孩子钱上,孩子是不能够放养的,粗犷的教育方式早已过时,精心陪伴的精英教育是教育的主流。父母只有在家里,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才能够认识孩子,走进孩子,参与孩子的成长。如果仅仅是给孩子钱,单纯的认为满足了孩子物质需求了,孩子就能茁壮的成长了,那是把孩子当成一株植物了。

陪伴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真正的放下手里的工作,精心准备一场谈话是陪伴的开始。

简单粗暴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学会了撒谎

所有问题的产生多是有征兆的,但前提是你需要仔细观察。而不是等孩子的身上有问题了,想到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打,来解决问题。何况“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次孩子身上有问题了,父母通过“打”这种暴力方式,暂时的压制住了,但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这次的暴力解决,会让孩子学会撒谎,哄骗家长,再往后就是不与家长交流。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不是一天产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当孩子有了问题,首先家长反思自身,这样怒火就不那么大了,然后和孩子真诚的交谈。

惩罚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打更是一种愚蠢的惩罚方式。

忙,只不过是家长的一个借口

不可否认,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让作为家长的我们忙的不可开交。工作、应酬、生意、竞争……在家庭之外受了太多的劳累,回到家中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休息的时间,这是休息的地方。于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让他别来烦我。父母拿着手机要么打游戏,抑或看视频,以此来消遣。孩子呢?拿着手机在自己的世界里玩的不亦乐乎。虽然回到了家,但其实并没有理解回家的意义。等到父母玩够手机的时候,然后就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让后把孩子栓在作业上。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很忙吗?少去喝顿酒,少玩一会手机……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不要让掌上互联网取代对孩子的陪伴,寒假所剩时间也寥寥无几,不少父母也都开始上班了,趁着孩子还有“足够”的时间呆在家里,下班期间多陪伴孩子吧,看一场电影,来一场“坦白局”,听听孩子的“控诉”,近距离了解孩子,引导孩子,并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是不是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也是让孩子更加优秀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哦。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