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传一张动图,一位爸爸在小区门口的位置看手机,在这位爸爸旁边的地上,有为不过4岁左右的小女孩,躺在地上一边踢腿一边看着爸爸。这位爸爸则毫无“恻隐之心”该干嘛就干嘛。 具体发生了什么,不可而知,从爸爸淡定神态和小女孩撒泼方式来开,估计又是一件,宝宝提出“无理要求”,爸爸坚决“不予以满足”的“家庭恶性事件”。 这种事情,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遇到,因为同款“撒泼孩子”真的太多了,家长也表示很无奈,除了淡定看着自家娃撒泼打滚,没有更好的办法。 其实,儿童发脾气的过程,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不合逻辑、杂乱无章,这一过程有着一定的规律和节奏。 科学家们发现,在发脾气的过程中,不同的幼儿声音(或“发声”)会以一定的节奏出现和消失。这一理论认为,理解发脾气,关键在于详细分析幼儿发脾气时声音。——相关论文发表在2011年《情绪》杂志上。 不要小看孩子发脾气的过程,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调整自己的发脾气方式,以此获得父母的更多关注。 下面这个场景,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 在某玩具店门前,小女孩撅着嘴巴不肯离开,一看就是想买玩具但妈妈不让买。妈妈开始还好言相劝,但劝着劝着便失去了耐心。妈妈情绪激动地用手指戳着女儿的脑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说好不买的,现在又变卦,你就是个骗人精……” 这位妈妈这种做法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多数家长,面对无理取闹,让自己头痛不已的孩子都习惯于诋毁孩子的人格。这样做的后果是:会加深亲子矛盾,并且类似这样“你就是个骗人精”的语言,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缺乏同理心和幸福感。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儿童大脑专家约翰.梅迪纳说,研究表明,父母应该做的是承认孩子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这肯定很糟糕。 好父母是需要从一开始便有意识地妥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的。 3岁以内的孩子,就是通过无理取闹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如果父母能熟知这一点,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撒泼打滚的行为了。 也就是说,若是父母能够从容淡定,不急不躁,不用负面情绪与“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孩子进行沟通,那么,孩子未来的幸福感以及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理解感会比那些总是受到父母呵斥指责的孩子要强很多。 好父母是能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包括成年人,大有人在。 我认识一个朋友,就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他遇到问题会非常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分明在正常交流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却会因为某个敏感词,一触即发,瞬间变的暴躁无比。 后来多次跟她沟通后发现,他并不想发脾气,但是自己控制不住,因为他从来没有正确地表达过自己的感受。 他说,小时候,他的东西被弟弟霸占了,他很生气,很生气,但是又想不出来任何的可以拒绝的理由,而且爸爸妈妈还说,你的弟弟还小,让着他们一点。所以,长久以往,他形成了,为了弟弟付出变成是一种理所当然。 他的生活中,父母没有引导他学会表达情绪和感受,父母还打压甚至是默许他不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医生在给孩子注射 关于表达情绪和感受,给大家举个例子: 一位小男孩的矿泉水被爸爸喝了。小男孩开始哭闹不止,爸爸蹲下来跟他说:你是因为什么哭呢?小男孩不说话,还是哭。 爸爸又说:是不是爸爸喝了你的水?小男孩哭泣着点头。 爸爸说:你看,现在是爸爸做错了事情。你没有做错,所以,你现在不是哭,而是要对爸爸说——‘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喝了我的水,我很生气!’你必须要表达出来你的感受和情绪,这样你不会崩溃到大哭,也不会压抑到自己难受。 小男孩很快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很快停止了哭泣。 各位,你看,这位爸爸,就是一位能够引导孩子讲出自己情绪的好父亲。接下来,我们再观察自己的身边,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这样? 当老大打了老二,父母会斥责老大,却不观察一下,为什么老大会打老二?如果父母能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事情的全貌,并且做出比较公正的裁决,孩子们在成年后,乱发脾气,易怒暴躁这些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最后,想跟所有家长说一句:孩子无理取闹本就是不对的,家长以同样方式反馈给孩子,更是大错特错。在刚开始动图中,这位爸爸淡定的等待孩子慢慢爆发情绪也是一种处理方式,更多时候,要让孩子有表达情绪和感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