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都这么差了,还不好好学习?”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永远是第一名,你呢?” 孩子上学后,家长的关注点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但英国著名哲学家普德曼曾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好习惯决定好成绩。 所以,对于家长来讲,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那么,哪些习惯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1、尊重老师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学生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课堂效率高,知识掌握就牢固,成绩自然就好。 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不尊重老师,通常就会连带着讨厌这门学科,课堂上就不会认真听讲,久而久之成绩自然下降。 尊重老师,才会愿意跟老师学习,适应老师的教育方式,成绩逐步提高。 2、敢于提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 学霸都具备敢于提问的好习惯,他们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和缺点,积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因此在遇到疑惑时,要先独立思考,当思考后还不明白,再向老师或同学询问也不迟。 3、大量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出。 当代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曾呼吁:“青少年趁小的时候,记忆力好的时候,多读一些经典名著。” 想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加出色,必须要让孩子进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趁着还小,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阅读,这就是孩子阅读的黄金时期。 4、整理错题 歌德曾说:“错误是财富,是进步的资本。” 整理错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良方,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加深印象。 将所有错题分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 抄下来的错误,不要把答案一起抄下来,建议将空白留好,过几天再去重新做一次,看是否会做。 下次复习时,应该将这些错题再重新做一遍,复习一遍。 5、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习。 课前预习,是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的学习环节,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预习的时候要思考,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那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 预习过程中,基本知道这门课将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这门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去听课。 6、课后复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但课后复习也同样重要。 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在头脑中再现一遍,关键问题没有记住的,要逼着自己寻找回忆的线索一一看书、看笔记等,直到弄清楚。 弄清楚有关概念、有关法则,该背诵的背诵,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还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7、练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孩子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 最重要的是在于将知识引申、拓展以及深化。 因此,练后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8、独立作业 老师给学生布置并要求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是对课上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习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 对于孩子来说,通过作业可以巩固知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因此要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不要盯着孩子,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学会自己解决。 9、观察思考 有项实验证明,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 比如在写作上,如果观察力较强,就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就深入、具体、生动等。 反之,在这方面较弱,就会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写得不具体,不生动。 但要注意一点,观察的同时也伴随着思考。 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不但要善于质疑,还要积极思考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10、勤于动笔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凡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般都勤于动笔。 无论观察到什么,还是读到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会随手记下来。 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勤于动笔的习惯。 给孩子的书桌上准备一个本子一支笔,鼓励孩子记笔记,提醒孩子把重要的东西记下来,还可以指导孩子做好课堂笔记。 学习成绩,归根结底与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升。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趁早,家长一定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