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始终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分,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现代教育以发展学生的智慧为主要目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的教育都是固守传统的,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态,近些年知识的爆炸是增长,才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将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目的难以为继,必须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生存和学习智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杜威有关教育论著,就更有意义了。 一、思维的精确定义 “思维”一词,是学校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那么,作为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思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杜威在本书中对此首先进行了辨析。 思维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偶然与随便的想法。人的各种感官一刻不停地在和外界、和自己的身心进行着互动,各种信息汇聚到大脑的神经系统之中,总是不断地让大脑产生各种各样的遐想、思绪,激发存储的记忆;其二是对非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由直接感知的事物出发,会联想到那些不能直接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的事物,并由此产生多样化的想法。其三是立足于非直接感受事物的信念。所谓信念,就是人所默认的某种见解,这些见解可能是经过证实的,也可能是未经证实的。比如说很多孩子相信圣诞老人是存在的,很多人认同宗教的教义等。其四是用心调研而形成的信念。针对每一个信念或者假说,不是轻易相信,而是用一种积极和用心的态度去思考,探寻其成立的依据是否为真,如果是,再进一步考虑这种信念能够导致的结论,这个过程就完整地构成了思考。 杜威指出,只有第四种含义才是“思维”的精确定义。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会在课堂上设置学习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大多属于第三种含义的“思维”,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任由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加以引导,那么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就会走偏。所谓“思维”,其实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 杜威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属于智力成长的一部分,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与思维相关的自然资源——好奇心和联想。这两种能力和品质是孩子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智力训练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培根说过,如果想进入科学的王国,就必须像孩子一样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灵活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不断探索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第二,好奇心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如果不注意保护,这种天赋就很容易消失。 而关于联想,杜威提醒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引发联想的要素,即相关的经历或者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事实。这是联想得以发生的前提,也是思维和推理的前提;二是学生要具备联想力。联想力是个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思维的基本要素,联想力不同,结论的准确性也会存在差异。思维过程要求一个人必须具备丰富灵活的联想力。三是明确联想的基本要求。联想并不是漫无边际地遐想,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东想西想,更不是断断续续地想这儿想那儿。联想必须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而且也要恰当合理,符合实际。 二、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对思维的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杜威指出,思维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认识到困惑或者难题,这是引发思考的前提;第二,确定困难的性质和疑难所在,对它做出定义;第三,进行合理的联想,提出各种解决的假设;第四,推理,对联想和假设进行推断;第五,验证或者修改联想和假设,最终树立或者放弃信念。 思维不会自发产生,它是需要一个诱因的,这个诱因通常是一个困难。真正的思维通常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自己处于一种困惑、犹豫和怀疑的状态;二是需要经过一番思索或者考察,进一步去查清楚事实,用事实去证明或者否定自己所想到的信念。一般而言,任何一种困惑都很难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所以人们只能依靠现有信息的启示去思考,这就是思维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在思维的过程中,第一步(感受到困难的存在)和第二步(对困难进行定义)通常是紧密相关的,当困难出现并被我们所感受到的时候,困难往往也就变得很清晰了。有些困难中事物的性质是明确的,对困难的定义也比较容易。比如说就要下班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回家面临困难,如何既不被淋湿又能按时回到家中就成了解决困难的中心议题。有些困难中事物的性质是隐形的,不是那样一目了然,这就需要用心加以辨别和判断。比如说有一年的高考题,要求估算大气的总重量,而且没有告诉考生相关的数据。这就需要考生考生明确,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物理规律间接测量。而间接测量中最为常用的就是台秤(利用二力平衡)或者杆秤(利用杠杆原理),大气悬浮在地球表面上方相对静止不动,显然地球表面给它的支持力与大气的重力二力平衡。到了这里,利用F=P0S(大气压强和地球表面积的乘积)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困难的出现都是思维的起因,只有存在并感受到了一定的困惑,思维才会开始;思维开始后,如果不能用心辨别和判断困难的性质,解决困难的联想和推理就很容易随意化,导致思维走偏。 联想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猜想和推测性质,属于思维的一种跳跃。就像上面讨论的大气总重力的计算问题,选择计算或测量的过程就是从可能情况中所做的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联想是推论的核心所在,它会让我们从当前现有的事物出发去思考,进而联想到一些与当前事物相联系、但又无法直观看到的事物。 思维的实际就是推理过程,也就是从一件事情、一个事物推测和联想到另外一个有关的事物,形成新的概念或者信念。从本质上讲,这属于认识上的一次跳跃,从已经确定的事物跳跃到另一项未知的事物,而这份已知就成为推定的根据。推理是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如果经过推理,发现此前的假设所依据的种种条件都已经完备,也能排除所有与当前假设相排斥的可能性,那么这个假设就被证明是正确的,会变成自己的一种信念。 思维的上述五个步骤是相互联系、彼此印证的,每一个步骤都为下一个步骤奠定了基础,缺一不可。即便在第五步得出了结论、形成了信念,也要做进一步的观察,来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并且和第一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相呼应。思维的过程不仅仅是组织思想的方法,还是做学问的途径,而且,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三、教学的五个环节 既然思维有五个步骤,那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也需要有相应的环节或步骤。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分别为:第一步,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实验情境,设立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模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二步,在设立活动情境的同时,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借助这个问题去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三步,教师要发挥适当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调用知识去观察和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第四,联想和假设,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形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具体的实际活动,检验第四步提出的方法是不是适用,这样,一方面可以验证方法是不是正确,另一方面可以让形成的方法更加清晰和明确。 首先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与社会活动经验有关的情景。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而要学习的核心内容既和这些知识和经验有关,又与之有一定的区别。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记忆,为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搭设拾级而上的阶梯。 其次,要帮助学生发现情境中的各种问题,也就是找寻引发思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设法为学生设立一种存在困难的情境。对困难的感知和直觉让思维得以出现和产生,而思维的功能就在于克服困难、解决难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思维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要激发学生对困难的思考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困难加以定位。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错综复杂、事物的性质又是不够明朗的,而在这种捉摸不定的状态之下,思维就会像登山一样,争取攀登上一个足够的制高点,从而极目远眺,看到更加全面和广泛的事实,并判断这些事实之间的联系。 第四,协助学生将思考内容整理出来。在对“困难”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提出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假设的背后对应着不同的思维过程。比如说昆虫可以站在水面上而不落入水中,有的学生假设与表面张力有关,有的则假设与浮力有关,为了验证假设,后续的思维路径、实验设计等显然都是不同的。 第五,教授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这里面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推理,通过文献、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来找寻证据,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判断自己此前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并由此反思自己所建立起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效的加以巩固,存在缺陷的进行修补和完善。 杜威提醒教师们:学生接受思维训练的前提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教育的目标不是思维活动本身,而是让人学会正确地思维。在思维训练中,学生至少应该先确立一个意识:我必须学会更有效地运用自己已经拥有的思维能力;而作为教学者,也必须有这样的自觉:我必须寻找和运用更多的方案方法,让学习者对我所教授的内容更感兴趣,让学习者和我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们如何正确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