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七个要素

时间:2020-05-01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所有教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掌握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知识的建构,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师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有进步,从而形成较好的综合素养。教师从哪些方面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呢?笔者认为应从七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教学目标要精准

由加拿大迈克尔·富兰教授、澳大利亚卡梅尔.克瑞沃拉研究员等人撰写的《突破》,在第26页明确指出:只有教学足够精准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是才是有力的。所以,教学目标的精准尤为重要。

笔者在调研中无意发现,有个别的教案竟然罗列了五六个教学目标。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请问在四十分钟如何完成?每个目标分配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其时长又是多少?即便能完成,每个具体的目标是否能深入实施?还有的教学目标确立过于空泛。如 掌握文中的生字。就小学语文而言,课文中有三会字四会字,到底是掌握哪一类字?掌握到何种程度?掌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会写、理解、运用?还是会读。作为教学目标的陈述,不够精准。如一年级语文《影子》第一课时的教案:认识 影、前11个生字,会写在、后4个字。这个目标的表述就比较具体。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精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序组织的前提。目标的容量过大或不当,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某些目标的实施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出现以下的情况:或者是急于完成目标,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大脑处于紧张的状态;或者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让学生的思维未能深入潜下去,充分展开;或者采取平均用力的方式,每个环节都分配相同的时间,无法凸显教学的重点;或者目标的实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旁逸斜出,抓不住核心目标。确立的教学目标如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让他们无法适应,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适宜的、精准的、恰当的教学目标,每节课宜确立3个左右,要尽量做到目标集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原则是 两依据、一尊重,即:依据课标、依据学情,尊重教材,切忌面面俱到,贪大求全。

.教学环节要优化

教学目标要追求精准,教学环节则应做到优化,体现简洁性和整合性,删除多余的冗杂环节,紧扣目标,有序推进。教学环节优化的具体体现有:每堂课的情景导入或者铺垫,不一定非要进行。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直接开题,开门见山,节省教学时间;比如语文教材中作品较多作家的课文,关于背景知识的简介,不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一一罗列,可由学生课前预习,教师适当提问考查即可,根据反馈,稍作强调;如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与其不停地零碎追问、设问、反问,不如采用整合的方式,设置一个主要的问题,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能够串联起更多的小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尽量避免碎问碎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整节课堂可围绕“她是慈母兼严父”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品读体现慈母及严父的语段。通过对比分析、圈点勾画、默读理解、诵读体会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研读,从整体到局部,从篇章到语段,抓住关键句,再结合文章的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对母亲的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呈现形式要灵活

课堂教学是需要技巧的,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效果差异会十分明显。《美国教学创意手册》说到:“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某一年的县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几位教师执教的课文都为江苏高邮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有的教师用大段的笔墨讲述端午节的文化习俗,铺垫较长,但学生的兴趣不高。某位授课教师走上讲台后,他的手里竟然举着一颗鸭蛋,绘声绘色地问: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学生们笑嘻嘻地回答:鸭蛋!教师说:一颗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但是,就有这么一个作家写了鸭蛋,让我们来看看人家是如何描绘鸭蛋的有趣、好玩的。”顺势,他再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那位教师抛出了充满探究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如,执教《死海不死》,对于人竟然能漂浮在海面,学生未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教师就用鸡蛋和浓度较大的盐水来演示死海的原理。执教《奇妙的克隆》,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充满晦涩的生物专业术语“克隆技术”。教师可播放齐天大圣拔出猴毛的视频,他放在嘴边一吹,那些猴毛就变成了许多的孙悟空,教师随机解释:这无数个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克隆技术”的运用。这些灵活的呈现形式,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枯燥为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也确保了教学的顺利推进。

.学生参与要广泛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自然在组织和安排过程中,要将每一个学生放入心中,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能兼顾到不同差异的个体,促进不同学生的提升,可在课堂活动、课堂训练、检测巩固方面进行分层设置。基于分层化的设计,才能实现学生参与的广泛化、普遍化。否则,基础差的学生只能处于边缘化,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无足轻重。长久以来,他们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彻底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成为学困生,影响到学科成绩的整体水平。

每节课,教师要动用一切的激励方法,促使学生大面积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找到立足之地,拥有归属感,体验成功感。如课堂练习的设计,可以分梯度进行。基础性的习题,可分配给学困生,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中等性的习题,则让中等生完成,不断夯实基础、强化技能。难度系数大的习题,直接交给优秀学生,让他们迎接挑战,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跳一跳摘桃子,促其思维得到激活,拥有更大的成绩感。

.能力训练要扎实

任何的课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方法的习得,必须借助各种形式丰富的训练才能实现。训练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课程改革不摒弃训练,需要变革的是训练方式与训练内容的与时俱进。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训练应杜绝机械、简单、重复,要减少死记硬背的行为,减少条分缕析的解读,转变为扎实的技能训练。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能力训练的灵活性。在他的专著《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里提到变体改编。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改编文章的体裁,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将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改为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将古诗《石壕吏》改编为记叙文或者短剧。变体改编,促使语言重新组合,变化角度赏析文本,有助于提升鉴赏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邓稼先》作为报告文学,对人物形象要进行概括,可减少评说,以写的两种形式来促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邓稼先撰写一段墓志铭。教师强调撰写的要点:语句要精准传神,抓住典型事例,交待人物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第二个为选段选点,灵活仿写。结合邓稼先的事迹,对全文进行归纳,撰写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用高度凝练的话语来给邓稼先颁奖。两个语言活动,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理解分析、语言运用能力,也能促进他们更深层地体会邓稼先的伟大人格,这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渗透。

六.教学评价要多元

教学评价是诊断、调控,更是激励。课堂教学要以评价主体、手段、方式、内容的多元性,促使学生的身心全部停留在课堂上,被教学活动所吸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评价的多元体现在三个方面:

1.需要教师用充满感召力的语言和灵活的评价方式唤醒学生的创新、开拓意识,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质。评价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找到最能给予学生力量的话语,给他们今后的发展指出明确方向。比如,一个学生的发言比较啰嗦,教师可以这样说:浓缩的是精华,需要你把话语再精练些就更好了。评价要减少含糊性的话语,如很好!”“不错。应该具体举证。如很好,到底好在何处,要给其他学生的回答提供的方向。教学评价要发挥积极的反馈作用。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应该武断地批评,而应该提供具体的方法建议,发挥评价的引导性。

2.评价须着眼长远,要尝试对评价内容进行适度转换,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以及关注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如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表现进行评价。某位学生从不举手发言,终于举手回答了一次问题,但答非所问。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老师为你的勇气而点赞,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肯定其学习态度的转变,注重学习动机的评价,将给那位学生带去前进的动力。

3.调整评价主体。教师不妨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通过生生评价、小组互评,转化评价主体,体现教学的双边互动性,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通过这些方面的转变,都能促使学生体验成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巩固检测要科学

教学效果的落实必须借助一定形式的检测手段予以求证,求证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求证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求证学生是否掌握某种方法,求证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课堂应留出3-5分钟的时间,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所训练的能力进行回顾,系统梳理,强调其中关键的内容。巩固检测是针对教学目标而定的,检测的科学合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深度教学崔成林老师的一句话,一直让我深受启发。一节课,如果只有新授内容,而不是及时反馈(含巩固、强化、重复……),这位老师提高成绩的唯一方法,就只能靠课外作业。

检测的形式应该丰富,做到举一反三,打开学生狭窄的思维通道,促使其彻底消化。一节课如果没有进行检测巩固,教师单凭主观经验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认为教学目标已经完成,这样会导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学习上的漏洞逐级扩大,为后期的教学造成极大的压力。小班额下,可以抽查个体进行检测。大班额下,可以分层抽查进行检测。测评的方式可以是背诵、练习、提问、默写、动手操作、复述、提出问题等。教师可针对学习目标自行选取。如学完某个公式后,让甲学生给乙同学讲解。甲同学在转述的过程中对公式进行强化,乙同桌在倾听的过程中予以巩固。通过有效的检测方式,才能真正地巩固所学,查缺补漏,促进学生当堂所学及时消化,同时为作业布置和课外辅导指明清晰的方向。如果个别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可以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辅导;如果学生掌握较好,则可优化作业,做好精选,布置拔高性的作业,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除了上面所论述的要点之外,还需要教师系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参考用书,深钻教材,才有可能深入浅出。此外,还要教师不断实践,勤于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备注:此文已经在《陕西教育科研》杂志刊发)空空布衣-周雅梅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