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该有怎样的认识?今天和大家分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先生,关于“学习科学”的看法。 程介明认为,学习背后的逻辑需要用“学习科学”来解释,“学习科学”最根本的原理是:人脑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动在塑造人脑的发展。因此,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种种经历给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形成概念。 教育理论研究对促进教育理念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是其“憾”在于:由于过多地依附于其他学科,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可还原为哲学问题、心理学及社会学问题等,使其自身独特的对象域反而被遮蔽住了。 “当下教育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学评估、教育技术等方面,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借来的。”在程介明看来,这些都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业务:学习。 关于教育理论研究,程介明始终坚持两点:一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第二,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习。 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习,但是我们对学习有多少认识呢? “学习科学”是什么? 据程介明介绍,20世纪初期世界上兴起一门针对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学科——"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是脑科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教育哲学和教育丈量等很多学科的综合,专门研究人是怎么学习的。 美国近年来在“学习科学”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就下设六个中心,研究双语、幼儿发展、空间等领域,仅这六个中心就大概有800多名研究员从事学习科学的研究。 “学习科学研究形成的时间并不长,特别是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脑科学,现在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在研究脑科学。”程介明说,“学习科学在美国最开始的时候叫‘learningscience’,就是学习的科学,但是容易被误解为STEM教育 ,后来变成‘science oflearning’,这个涵盖面就比较广泛。” 人脑是可塑的 学习是对外部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 程介明先生认为,“学习科学”的最根本原理是:人脑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动在塑造人脑的发展。因此,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种种经历给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形成概念。 目前研究学习科学的不少,但是能把它转化成为教学一线有用的东西不多。在学习科学的前沿研究中,双语学习无疑是最出名的。 “关于语言学习我们过去的方向是单纯的研究语音区,这是完全错误的,人们在讲话的时候不仅是发音,而是把声音赋予意义的过程。” 程介明还举例说明这一观点:婴儿出生的时候听到的很多声音,看到的很多东西,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随着他跟父母和外界的交流,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时候,渐渐地就知道这是妈妈的脸,这声音是妈妈的声音,而且缓缓地知道这是妈妈开心的声音,这是妈妈不开心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给声音赋予了意义,成长都是这样的,一直是一个所谓的构建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跟外界交换的时候塑造头脑的过程,这是根本的。”程介明说。 除此之外,程介明认为,人脑是可塑的,是会变的,这是现在整个“学习科学”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 “除了脑自己的发展以外,人的活动决定了脑的发展方向,这是最根本的原理。曾经有一位TED讲者在演讲中强调‘初生婴儿应该是世界公民,应该让他们接触更多的语言,尽快开发脑的各部分’,当然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让孩子听和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程介明说。 教研不能只靠经验 应该有学习科学的支撑 程介明曾经参加了世界银行、世界儿童教育基金会在中国农村的一些项目,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非常了解。在他看来,中国的教研体系即便是放在全世界来看也是非常完备的,每个中小学都有教研组、教研室,整个教研的概念是非常健全,非常深入的。 但是中国学校的教研大多都是基于老师的经验、老师的智慧。但是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到底学得好学不好,如何评判?这就需要学习科学的支撑,假如有科学的支撑就可以把经验变成原理。 好比中国许多人花了很多年学习英语,但成果一句英语都说不出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学了英语,但是没有用英语的机会,学会英语就是为了考试。 “我不以为应该否认经验,但是‘学习科学’能够剖析、鉴定、检修、确定、质疑。学生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我们现在的学校要给学生创造空间和时间,要以教为主要转变为以学为主。”程介明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学生为重、学习为主、经验与科学相联合。 学习科学如何在课堂上落地? 讲了这么多“学习科学”的优点,那么学习科学如何在课堂上落地呢?在现实中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吗?程介明分享了香港的一些真实案例。 香港的小学原来需要默写课文,老师让学生默写100个字,每个字错了就扣一定的分数。但是这个过程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字都是老师教给学生的。 “现在香港比较多做法是给学生一张白纸,然后告诉学生一个概念,例如早餐、春天之类的。然后让学生寻找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词汇,最少要六个,没有上线。这个方法首先让孩子们拥有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其次香港的老师们有一个秘诀就是孩子们对了给三分,错了不扣分,这样的话可以鼓励孩子们去冒险,寻找更多的词汇。”程介明介绍。 后来因为孩子们找到的词汇太多了,老师就让小组通过讨论向全班推荐30个字,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熟悉自己推荐的字,还可以认识别的小组推荐的字。所以香港的孩子二年级结束以前大概能认识2500个字,阅读素养比较高。 此外,在香港大学有一个教授教侵权法,他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报纸上找新闻案例,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在期末的时候让学生挑选三个做深入的分析,写论文作为考试的成绩。 “这就是创意教学法中的一小块,学习就是这样通过学生的经历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吸收知识的过程,这个是很大的转变。”程介明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实际中产生的,学生有多少经历很重要,学习就是这样通过学生的经历形成知识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但是我们对学习有多少认识?因此教育的前沿是专注研究人类的学习。专注学习,有别于专注考试、专注分数,所以说‘学习科学’也是突破‘应试教育’的钥匙。"程介明说。 学习科学要遵循六个基本原理 程介明先生说,当前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是面对一个充满变幻(volatile)、莫测(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社会。同时,从个人角度来说,"一纸文凭、一技傍身",就会"一帆风顺、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典型的工业社会情景已经属于历史。 “2018年领英发布的报告显示,现在平均每个人一生要换七份工作,对口就业已经慢慢消失了,在香港会计行业很多公司申明不招会计师。因为在他们看来,会计师最重要的审计工作很容易就能学会,他们更希望看到年轻人身上的敏锐、诚信等品质。”程介明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也值得注意:愿意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间歇性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同时从事几个行业几份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另外大学生辍学成为各国都存在的一个趋势。 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孩子? 在程介明看来,至少和“学习科学”相关的几个原理是应该遵循的: 第一,学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因此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 第二,知识其实是人脑中产生的,而不是外来的输入。 第三,学习的关键在于经历,现在学生的经历太少了,太单调了。这不仅包括校内的经历,还包括校园外的经历;不仅是自然界的经历,还包括分析问题, 探索问题等方面的经历。总之,不能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写、考。 第四,使用和理解是一个过程的两面,是同时发生的。“以前我们以为学习是先有理论,然后实践,这是不对的。这就是像骑自行车,只有你开动了自行车才能平衡。” 第五,学习是总体性的、综合性的,不是零星的、分拆的。我们现在教学的过程,很多课程是分拆性的,往往把我们整理知识的过程当作孤立的过程。 第六,人类的学习是群体运动,这是人类和其余动物最大的差别。 现在脑科学家有一些大家比较接受的假说,就是人的脑细胞里面有一个镜像脑细胞,有个照应的能力。群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那么"学习科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程介明介绍,学习科学需要基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中国有非常优良的"教研"传统,在世界闻名。有了学习科学的支撑,教学一定会有飞跃与突破,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拿来支撑、确定、修订、否定、改进、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也可以开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