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第一幸福感和第二幸福感。 第一幸福感是指孩子对自己无条件地接纳,爱自己,爱别人,这是由内而外的幸福感,会伴随孩子的终身。 第二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快乐:父母的肯定和赞扬、玩乐、同伴交往、游戏、学习、新获得一项技能、得到心仪的礼物等。 第二幸福感来自于孩子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了第二幸福感,才会慢慢建立第一幸福感,父母稍有不慎,随意出口的消极、粗暴性的言语瞬间可能就会破坏孩子幸福感的建立,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所以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对他们幸福感的建立和心理成长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内容。积极的语言会带来积极的结果;而消极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四句话最好不要说: 一、“你咋这么笨呢?真没有用!” 这可是非常有定性的一句话,即便不笨的孩子听多了可能也会变笨。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或者做的事情不如家长所愿,或者动作不够灵敏等,家长感到气馁,一时性急就会脱口而出,但家长虽然借此宣泄了,却在孩子的伤口上撒下一把盐。 这使我想起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小主人公是一位8岁的小男孩伊夏,有着阅读障碍,学业非常糟糕,还时常惹麻烦,超出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于是被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幸运的是,他碰到了一位懂他、赏识他的美术老师尼克。在这位老师的关心、爱护下,伊夏慢慢成长了起来。尼克对伊夏父母说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所罗门岛上的土著们耕种土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一棵树况且如此,何况一个心灵稚嫩的孩子。 要带着关怀,以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孩子,以客观的语言指出孩子的不足,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二、“你看看人家多好,你再瞧瞧自己。” 诸如此类相互比较的语言,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羞愧感,产生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当着大家的面说。家长难免都会产生比较的心理,谁家孩子成绩好,谁家孩子哪方面突出等等,但家长一定要客观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要善于发现自家孩子身上的特长与优点,而不该将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没有自信,你越说他不行,他就会觉得越不行。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正视孩子的弱点,提出建议性的意见,让孩子改进,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三、“别动,你会弄坏的” “别碰,这个东西很脏的。”“别跑,你会摔倒的。”诸如此类的语言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实这种弄坏、摔倒的后果概率非常小,提醒不提醒都是一个样,只表明家长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这只会让孩子沮丧,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凡事往坏处想的消极心理。 家长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应多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尝试! 四、“你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这是正常的情绪表现。“有什么好伤心的?”“有什么好生气的?”诸如此类的语言否定了孩子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久而久之,孩子面对这些消极情绪时,会产生无助与惶恐的感觉,或自我压制,或自我逃避,或寻求另外的宣泄方式。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了解产生的原因,引导孩子去正视并调整。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语言,凡是给孩子贴不良标签、打击、嘲笑、不信任孩子的语言都是负面的。你若想从反面激励孩子,这就要看你的方式方法,以及孩子的个性,择合适的时机而行,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文 | 动历盒育儿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