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课堂温暖语文才美——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课堂温暖 语文才美

——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早就听过肖培东老师的名字,可是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从没有能够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听过他一节课,读过他一篇文章,品过他一节实录,是心生遗憾也是责备自己劳而无心、学而无章吧。

这个学期期末,我走进学校的图书室,穿梭在一排排书架中,我的目光逡巡、流连于那些花花绿绿的扉页,停驻于那些或朴实或新颖的书名,就这样《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的心不由一动,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一种好久不见,见了脱口而出“久违了”的感觉。是一个怎样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温柔如水、温暖如春的文字?浅浅?怎样的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浅”?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中的“浅”?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浅”?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浅”?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个“浅”是如此精致,如此智慧,如此温情脉脉。这样的“浅”课堂怎能不温暖?这样的“浅”语文怎能不美?

这本书收录了肖培东老师的16节课堂实录以及名家点评、听课老师的感悟、反思。虽然都是中学、高中的教学课堂,但是我却感受到了肖老师那颗“浅浅教语文”的智慧之心玲珑剔透、纯洁若玉。就像钱梦龙老师说的: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与“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的哲理吧?肖老师的“一亩三分地”种得纯,种得真,不掺杂质,我们都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我们走得太远了,都忘了最初是为何出发的。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新理论充斥着我们的思想,支配我们的行为时,那份能够对语文始终不渝的坚守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对语文教学的深切理解。

李镇西老师如此,王崧舟老师如此,肖培东老师亦如此。他们的语文课堂处处温暖四溢,处处体现着人文情怀,处处可以看到学生“我要学习,我想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的自主学习模样,处处可以听到学生“我想说,我要说,我能说,我会说”的自信表达风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教学引领下,穿越古今,纵横中外,与古人对话,与巨匠面对面,与平凡人心连心,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流畅。水到渠成、水乳交融的课堂是常态,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语文孩子们能不爱学习吗?

一、浅浅地教语文,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在肖老师眼里,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力的,所以他带着一颗对文字敏感的心亦步亦趋地行走在语文的诗行里,捕捉文字里的感情,感受文字里的温度,在他的浅浅地引导下,孩子们也是如此,眼里的低矮文字的美感没有丢失,课文的灵魂没有丢失,因为他们在肖老师的似有似无、若重若轻的语调里,慢慢寻找,细细体会,然后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理解。我们在教学中总是会将知识解剖的支离破碎惨不忍睹,这样往往让学生不喜欢听,所以我们不妨走进肖老师的课堂,看看他是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听得懂、记得住、喊得响、传得开、留得下。

二、浅浅地教语文,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聚集起来,就是厚度。

用肖老师的话来讲,面对这个丰富而又灵秀的世界,技法永远是苍白的,爱与责任让我们有了思考的冲动。在他执教《小鸟窝 大世界》这节高考作文课上,从每一次有意无意的谈话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肖老师眼中的细微处,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大世界。清风不语,拂过就是文章,孩子们在肖老师的点拨下,用一双双只会仰望星空的眼睛开始学会俯下眼睑在身边、在生活中、在细微处、在平凡里发现文字的灵动,花草树木、山川风雨兼能言,鸟兽虫鱼、日月星辰俨能语。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就会知道一切都是活的,就像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祖父的园子时说的那样: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是呀,思想自由了,心就活了,眼前的一切就都活了。所以教师应使学生拥有充裕的反应、思考、表达、表现、反思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发挥,能从不同方面获得深度的体验,促进“知、情、意、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那一堂语文课所获得的何止一点儿。

三、浅浅地教语文,教成你们嘴里的单薄,单到用睿智的力量,坚持地支撑起来,就是宽度。

教学细节,细儿不小。课堂教学不仅要深下去,知识面还要宽起来。有知识宽度的课堂是让学生在知识中大口呼吸,这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学科积累和教学素养,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灵感和美感,使学生在知识的氧吧里大口呼吸,饥渴的求知欲望得以饱足。在肖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在不觉“学习”中开始了“学习”,他们心无旁骛,不时被肖老师的看似平淡的聊天触动内心的柔软,为文字感动,为标点感动,为题目感动,为生活感动,为人性感动,为作者感动,从中吸收到语文的精华,达到文与心的交融。

四、浅浅地教语文,教成你们话里的平淡,平到能无痕的波水,安静地涌动起来,就是温度。

有温度的课堂必然是爱的课堂。教师怀着仁爱之心,对学生、对课程、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情感和正能量,在课堂上传递情感和正能量,让爱充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温暖学生,抚慰心灵。有温度的课堂还应该是智慧的课堂,在45分钟的限定时间内,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奇觅胜,在哪里停顿,停顿多久,让学生飞翔,要飞多高,都要成竹在胸,方能收放自如。在《山水永嘉飞翔语文》这节校本教材写作课堂里,五味俱全。这五味不是酸甜苦辣咸,而是哲学、情感、文化、艺术、语文的味道。好的文字带有情感文度,教师用文本构建情感磁场,融化坚冰和隔阂。就如肖老师而言,飞翔,不是只有一种姿态;飞翔,不是只有一片天空。教学,不是只有一种姿态;语文,不是只有一片天空。诗意的语文就在课堂中轻轻流淌,流成了永嘉的山水,流成了永嘉的人文,流成了孩子们对家乡永嘉的情感。

五、浅浅地教语文,教成你们思想里的简单,简到能精炼的语言,

巧妙地串联起来,就是密度。

读好书,教好课,语文,说到底就是读书的事情。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为学日增,为道日减,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讲课和写作一样,既要使局部和整体张弛有度,又要保持节奏协调、密度连贯。好的课堂平稳有序又严密合缝,不会出现局部的紧缩或松懈。相反,不好的课堂往往忽松忽紧,脚步趔趄。由浅入深、层层设问,朝着目标逐层推进。在带领学生脚步铿锵地转了无数个迷宫之后,在下课铃响起的那一瞬间,课堂教学的列车沿着逻辑的轨道稳稳地到达目的地,不早到也不拖堂,一切都恰到好处,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六、浅浅地教语文,教成你们认为的苍白,苍到能思考的问题,简单地联系起来就是深度。

课堂忌讳直来直去,而是留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拐几个弯才能找到答案。如钱梦龙先生著名的“曲问”“深题浅问”等,都给当下的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发,值得老师们深思和学习。深度问题具有挑战性,却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古人先贤的见地是非常精辟的。一堂好课就是要教师努力创设情境,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入。

前两天看到窦昕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让我深刻感受到“学而不进则退”的道理。作为一名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怎能在讲台上和学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怎能在课堂上师生同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的,古今中外,文学诗词你都得能说上一二,课堂上才能引经据典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本外、课堂外的东西,这才是语文,生活与书本兼具,文学与修养并存。我想这些教育大家、教育名家、教育名师都是这样的人,因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博览群书,方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方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籁霜天竟自由”。

我们的命,要为生计,为亲情,为爱,为语文,为我们的心。教书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当我看完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看完肖培东老师的随笔反思,我真的是如坐针毡芒刺在背。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常流常新。何以为辩?喻深以浅。

王崧舟老师评价肖培东老师:“很轻很轻的语言,透过杂芜的流行的语文课堂,洒落在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执教笔记上,仿佛一曲天籁,惊醒了我对语文的期待和梦想。诗性的表述,与其说是一种形式,毋宁说是一种思维;与其说是一种思维,毋宁说是一种情怀。这情怀,为诗人所固有。教语文的,都应该是诗人,像肖培东老师。必得有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课。”的确,这是一种境界,关于课堂,关于语文,关于生命。所以,相信语文,相信生活,相信那么多的深深浅浅,它们,会让我们完整吗?不能说,路只在铺延。深深浅浅,是必须舔砥的苦难,是必然到来的欣喜,是不得不相逢的完整。如肖老师言:不说语文,我爱。别样荷花博客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