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如何理解散文的意象,从朱自清名篇《背影》说起

时间:2020-04-1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如何理解散文的意象,从朱自清名篇《背影》说起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如何理解散文的意象,从朱自清名篇《背影》说起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中华诗文学习)

如何理解散文的意象,从朱自清名篇《背影》说起

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出自《南腔北调集》中《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可是《背影》不仅没有写眼睛,连正面的描写都几乎没有,为什么又能引起我们这样深的感动呢?这是因为作品的构思非常独特,选准了寄托感情的意象--背影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了感情的外物。这篇文章中的背影,是有形的,“我”看到它,或者想到它,就会唤起对父亲的感情和思念。写散文选准了意象,就找到了下笔的切口。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意象写出来呢?那就要做到形和神的结合,情和理的结合。

如何理解散文的意象,从朱自清名篇《背影》说起

这个形和神的结合就是特定环境中的形态所表达出的特定心态。家中祸不单行,光景很是惨淡,这时谁的心里都不好过,相互间的话少,也很难互相注视。父亲要稳重得多,能把痛苦压在心里,见我流泪,父亲还劝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遮掩不了的是他此时的老态上。我们可以想见“我”这时更多的是从父亲的背影中窥探到他的心情。就是说,背影是父亲此时形体和心情的结合。

这个情和理的结合就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和理智的一致。父亲本来极忙,原来准备叫“茶房陪我同去”车站,“再三嘱咐”之后,“于是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过江以后,“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太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想法都合乎情理,因为“我这么大年纪”了。可是当我看到父亲那么艰难笨拙地去给我买橘子,再嫌父亲罗嗦的“理”就就很快变成了对父亲的理解,于是情感也就相应变化了。这一个背影把“我”此时的心情和理智结合起来了。

通过《背影》的学习,我们可以懂得读散文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意象。透过作者描写的“形”,感悟作品蕴含的“神”;通过作者“情的线索”,理解作品“理的脉络”。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作品的精髓,也启发我们的写作要有灵魂。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span>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打通课文与生活,联络经验

当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失去了与作者的共鸣,失去了学生的感同身受,失去了应该有的愤怒、激动、眼泪,语文就死了,教育就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经验世界,让学生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联结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由此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亲情的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教师往往是饱含感情地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却没什么感觉,有些学生甚至说:“父亲去车站送送儿子,再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这是平常不过的事,有什么值得感动的?”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文中的舐犊之情,我 在讲课时,抛开直接的、干巴巴的讲解,先给学生读父亲的来信,然后抛出问题——“父亲先说身体平安,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信里有矛盾,该如何理解?”。学生只是回答说父亲不想让“我”担心,但其中包含的其他感情却说不出来。于是, 我给学生补充有关朱自清父子二人关系的资料。

读完资料,学生齐读父亲的来信,就能明白父亲写信是求和的信号,是希望朱自清回家看看他,父亲不肯放下自己做父亲的面子,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子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也逐渐理解了儿子。此时,学生了解了背影背后的故事,发现了矛盾中也有爱。

然后,学生齐读第一段,进行理解。此时,学生就能够理解“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扬州,不是不能见,而是不想见。但是血浓于水,虽然有矛盾,但是父母子女之间爱的血液永远不会干涸。那个自以为是的朱自清,那个嫌父亲说话不漂亮的朱自清,那个暗笑父亲迂的朱自清,终于被深沉的父爱打动,流下了感动的泪,理解的泪。

学习至此,我顺势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之间有没有矛盾,矛盾是怎么解决的,这种矛盾中有没有包含着爱。初中学生大多有些叛逆,与父母发生矛盾几乎是常有的事。学生真实而充满真情的讲述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教室里的师生,大家静静聆听,默默垂泪,抽泣痛哭。眼睛因泪水更加明亮,心灵因泪水更加高尚。很多时候,我们的眼泪来自于亲情,眼泪润泽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盈。一篇《背影》,触动了老师,触动了学生,它让我们再一次品味了这人间至情,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常生龙)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