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招生、考试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规范要求。 接着,教育部又联合四部委开展对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喊停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种竞赛、比赛。 那么,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会对后续学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公办学校实施义务制教育。 对于就读公办学校的学生来说,中考实际上是第一次选拔性考试。这次选拔性考试,决定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方向。 目前我国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但是中考是实行强制分流的,一半左右学生会进入高中学校就读,另一半学生则会进入中职校就读。当然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进入国际学校或国际班就读,将来目标是就读国外大学。 在义务制教育阶段,理论上不可以划分重点学校,学校里面也不允许设重点班、实验班。 而高中学校,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在上海就划分为市重点、区重点、普通高中,而市重点又被区分为好几个等级(四校八大之类)。 因为中考是选拔性考试,高中学校想要得到好生源,就会采用自主招生考试来加以选拔。 同样,进入高中后,高中学校也会根据生源性质,设立各种创新班、实验班等,为的是高考取得好成绩。 中考决定了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进入高中学校的比例只有一半左右。而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90%多,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高中生都可以升入大学,当然升入好大学还需要更加努力。从这个角度讲,中考比高考更加重要。 同样是高中,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学习氛围等方面,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在较好的高中里,充满学习和文化氛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得到好的发展,智商和情商也会得到良好的培育,为下一阶段人生打下基础。 事实上,进入怎样的高中,基本就决定了将来进入怎样的大学。高中学校的各类升学率,包括一流大学、重点大学、本科入学率等等,相对都是稳定的,要想逆袭非常困难。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更加重视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好的高中学校在这些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也更能得到高校的青睐。 以上海为例,近几年上海市基于“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多元依据录取”的中招制度保持基本不变,这些政策一方面保证了优质高中能招收到自己想要的生源,另一方面也确保考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为了保证中考的选拔功能和教育均衡的统一,上海的中考招生规则又是全国最复杂的。 从2006年开始,上海推出高中“自主招生”方式,分为“推荐生”和“自荐生”两种方式,面向全市招生,扩大了高中学校和初中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利。“零志愿”计划则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指标分解到各区,进一步促进各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名额分配计划”则将本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指标分解到区内各初中,促进了区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在中职阶段,上海推出了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等录取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中职阶段招生的吸引力。 在国际课程方面,上海拥有全国最多的双语(国际课程)学校,市教委也在全国最早规范了各类国际课程教育体系。 因此,对于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来说,中考不仅要比拼智力资源,还要比拼信息资源,熟悉各类招生的基本条件,才能面对复杂的规则,及早作出适合自身的学业规划和选择,充分发挥挥自身特长,升入理想高中。中考是第一次选拔性考试
中考在某种意义上比高考更重要
中考需要分数,更需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