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熊丙奇:取消“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让教师不再为争名逐利所困

时间:2020-03-19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XX名师”、“XX名校长工作室”、“XX名师工作室”、“XX名班主任工作室”……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满天飞,可是,这些究竟与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各种“名校长”、“名师”工程,加剧的是急功近利、争名逐利。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人才评价“帽子化”以及形象工程。破除“唯帽子论”,也要清理这些“名校长工程”、“名师工程”。 

最近,胡红梅事件持续引起舆论关注。虽然深圳龙岗区教育局已经作出处理,撤销其如意小学副校长职务,调离教学岗位,撤销“龙岗区胡红梅名师工作室”、撤销“龙岗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但是,关注此事的舆论还是在思考,是什么让一名教师走到这一步?其实,走到这一步,当然有其个体的原因,然而,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也是重要诱因。

胡红梅被誉为“名师”,这不是民间的口碑,而是实打实的“称号”。据报道,她是“全国知名儿童阅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拥有“龙岗区胡红梅名师工作室”。“名师”成为称号,也是蛮神奇的。这种把“名师”当称号,命名“名师工作室”的做法,是和培养真正优秀的教师背离的,哪有“评出来”和“命名命出来”的“名师”?而“评名师”和“命名名师工作室”,说到底,是把打造“名师”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以有多少“名师”来凸显一地、一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必然滋生出围绕“名师”评选、命名的包装、跑要、弄虚作假。 

建“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本来的出发点是培养教师成为名师、培养校长成为名校长,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相当于给了相关教师“名师”称号,“名校长”身份。按照这种打造“名师”、“名校长”的做法,只要愿意,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很多“名师”、“名校长”。而这还不只是荣誉,还有诸多现实利益、好处,不但可以用“名师”、“名校长”头衔行走江湖,而且,也是一些地方引进人才时,“争抢”的对象。

这和高等教育的“XX学者”(“长江学者”“千人学者”等)是同一道理。这些“学者”计划,本来是资助计划,可是入选计划,就成为学者的身份与荣誉,以及学者所在单位的业绩,于是,围绕入选,就出现各种包装、弄虚作假现象,而入选之后,有的并不认真做学术研究、教育教学,靠这一头衔身份,就可获得比普通教师高人一等的待遇和权利,不少高校引进人才,看重的是人才的帽子,因为可以用这些帽子来妆点门面。

  不论是基础教育的“名师工程”,还是高等教育的“学者计划”,都带来人才评价的“头衔化”。对于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其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贡献,而不能用身份进行评价,评价“头衔化”“身份化”会引导教师花精力去获得头衔、身份,进而也强化各种行政指标,如申请课题、发表论文等。一心包装、运作成“名师”者,并非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并不在个别,这没有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反而加剧功利,也影响不少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为此,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克服“唯帽子”,对于中小学来说,就要取消各种“名师”工程、计划。

这不是说不要“名师”、“名校长”,“名师”和“名校长”不是“命名”出来的,而需要以教育教学能力、治校能力,获得师生和社会的认可。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简单来说,要让教师安心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的是教育家办学的环境。而要营造教育家办学的环境,就需要深入推进教育的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减少行政主导的人才工程和计划,因为这本质属对办学和教师的行政评价。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