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读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时间:2020-03-17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常听见一些语文教师,包括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慨叹:“现在都不知道书该怎么教了。”或者常闻这样的质疑:“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想得见说话者对语文教学的焦虑和期待。有类似想法的教师应属于有良心的教师,片言只语仍能折射出他们的专业道德和职业良知。  

很显然我们的情智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教,如同舵手在走熟了的海洋航线上突然迷途一样的可怕(尽管也存在有些语文教师厌倦了走老路,寻找新路而不得的可能)。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教会了人们崇拜偶像,盲从圣人立言和迷信权威、法则,对准绳、规则和固有格局的依赖、迁就已写进了我们的性格,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同样顽固地把持着广大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似乎也同样一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教学不能离开模式、程式的引导;我们的评价也推波助澜地把活生生的语文教学朝一个模式和标准的框子里套;尽管我们时常有冲破程式桎梏的呼唤和努力,但多数人又总习惯于在程式的佑护下依然故我,抑或穿新鞋走老路。  

  “到底该怎么上”,隐隐透露出一些语文教师对模式的留恋与向往,以及在旧模式和教学格局被否定后的慌恐和失落。  

  “不知道书该怎么教”似乎也宣告了这样的事实:一部分教师的行为已经落后于课改理念的要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产生怀疑;甚至不少教师因对教学形势估计不足和应对失策而出现自我迷失。一句话,语文教师在激烈的教学改革中正经历着迷途、困惑、痛苦、反思、抉择的心路历程。  

   蜕变需要代价,付出的不只是痛苦。激起我们思考兴趣的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和专业品行,他如何才能避免上述找不到北的困惑和高原现象?  

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深化源自阅读《王崧舟讲语文》这本书,下面将结合学习这本书和观看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视频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语文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人格而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我把这句话改为,语文教师必须是自己教育思想的领导。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做诠释他人教育思想的试验场,教师没有了独立的操守,任何外行都可以肆意地品评语文课,屡遭物议的语文课堂也总是呈现出令人悲哀的“惊人相似的一幕”。  

    不能让权威压弯我们的脊梁。 王崧舟老师给我们最强烈的震撼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专家、学者、教授的“围剿”,都没能阻止他对“诗意语文”教学探索。,他坚定地认为:“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我以为这句话,不仅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诠释,也是对教师人格的定义。《一夜的工作》是一篇至平至淡的课文,甚至被认为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王崧舟偏偏选择这样颇受争议的课文上展示课,并且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对“诗意语文”的审美追求融入在这堂课的打磨上,精准地将这堂课演绎成经典课例,让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领略了领袖人物日常工作折射的人格光辉。  

   课文常教常新。不趋时议和潮流,正是王老师这位名师的重要魅力之一。  

教学即人格。人格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我的理解——教学人格不外是内心对教学工作的体认和崇敬程度,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度和感染力。《一夜的工作》这样的小文章,大场面,大制作已经不需要我们对教师内在人格做过多的铺陈了, 王 老师对每一位发言者毫不吝惜的言语赞赏和神情奖掖,他周身散发的儒雅风度也让人久久难忘。  

    二、语文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并善于用激情点燃学生内在的情感,拨动学生感动的心弦  

   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重要呈现方式。有情感的教育方称得上是活的语文教育。诚如 王崧舟 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感性教学,感性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  

   人生因为感动才有意义,语文因为感动才美丽。  

   欲感人者先感动自己。写文章如此,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师要有诗人的气质,有演员对角色的敏感,善于发掘教学素材中的情感资源;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经历,通过广泛阅读,精研教材,反复历练等途径,努力让自己的内在情感厚积起来。 王 老师真不愧是一位煽情高手。《一夜的工作》教学自始至终都涌动着情感潮。开头的诗歌导入和结束时的男高音声情并茂的演唱,不只使教学流程圆润饱满,也为学生学习语文调足了情感,升华了体验。  

   阅读《王崧舟讲语文》时,一个疑问顿时闪进脑海:激情是怎么离我们而去的?如果说老教师因为多了一些冷静和稳健,没有了激情尚属有情可原,为何年青教师的语文课也乏情可陈?那些富有激情的教学在公开课上也难得露脸,岂非怪事?讨论来去可能还是我们的心态,我们对职业的倦怠和审美疲劳,这可能是当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师的激情并不能取代学生的情感生活。而今一些语文课教师火爆热烈的表演恰恰与学生表情冷漠,反应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着实令人深思,是又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我看来,披文以入情这一传统方法并不过时。《王崧舟讲语文》重视情感教育,除在设计上自有高招之外,他还抓住了文章核心段落的反复品味与阅读、探究,在某一个情感“富矿”上层层造势,不断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上注入情感的源头活水。 

   三、语文教师应该阻止学生的思维在浅层次上徘徊和低浅经验上停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和深化的促进者  

   如今有些语文课因为刻意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场面上的热闹,教师总爱设计一些浅豁的问题甚至无效提问,让学生在“是”与“不是”间作简单的选择,有的提问甚至都无需作答;还有些问题仅是简单的信息搜集,没有认知梯度,什么年级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也故弄玄虚设计讨论,用所谓的“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也是语文课低效的原因。这样的课看似学得轻松、却很难有较大的收获。  

    思想的深度常常建立在冥思苦想,甚至痛苦的自我批判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学生口头表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不容乐观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谓的“自由思想”、自在表达因为教师对问题预设缺乏层次和深度,而流于放任和“脱口秀”,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不置可否或者一概称好;口头表达复制原有经验,“怎么说都好”的现象渐渐成为时髦,结果是,学生能说会道的看似多了,而表达的深度、语言的逻辑性并未明显提高。  

   四、语文教师应该学会烹制“语文味”,在品味语言中把语文课落到实处  

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师放弃了多年的坚守,去追逐所谓的“人文性”去了。外表的热闹是轻浮的,只有精致的阅读才赋予语文以至深的回忆。迫于外在评价的压力或者为了取悦时评的喜好,放弃长期积累的经验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是没有独立教学人格的表现。  

    朗读是语文味最朴素,也是最管用的烹制方式之一,《王崧舟讲语文》教学实录读的比重特别大。有示范朗读,更有“咂味”式的反复咏读,在课堂中开辟了一块本色的教学空间。  

   非常滑稽的是,自从发明了语文的“两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后,业内外人士总喜欢用强调其中一“性”来否定或贬低另一“性”,而当前语文教学尤其过分夸大了语文的人文性,好像世界上只有汉语文才能担当起拯救世界和人类灵魂重任似的,这是不是有点儿过于自恋和盲目自大了呢?  

   阅读《王崧舟讲语文》,我们不仅对如何调制语文味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也将对教师自我角色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定位: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语文教师,你应该是这样的人:拥有独立的专业品格;善于调动学生体验激情与感动;巧妙引领学生进入思维深处;能够灵活自如地“水煮语文”,烹调多样语文味。  

    最后,让牢记 王崧舟 老师这样的话语:“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华的4111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