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曾做过一项针对教师阅读的专项调查,通过对上海市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的抽样问卷分析,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报告显示:教师的阅读时间普遍较短,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的教师占比为82%;教师读书数量少,在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不超过4本的教师占比为61%;教师购书数量少,在过去一年中购买的书籍少于10本的教师占79.4%,订阅的期刊杂志低于两种者占86%;教师阅读效果差,在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式中,39.2%的教师以浏览为主,其次是泛读,占32%。动机不足、环境不良、方法欠缺和资源缺乏,是当下教师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推动教师阅读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尽管难度很大,但报告给出的另外一组数据,还是让我们对推动教师阅读有了更多的信心。报告显示:89.8%的教师认为阅读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80.7%的教师喜欢与人交流阅读感受、心得与收获,81.3%的教师乐意参加各种读书交流活动,91.1%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看课外书。看来,教师对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还是有较高认知的,需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撑,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向专业发展之路。
孙贞锴老师领衔的“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体系构建深化研究”课题,直指当下教师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聚焦教师阅读的难点和痛点寻求破解的路径与良方。由孙老师完成的《读领风骚》一书,作为课题研究核心成果,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传播,这对全国各地的教师阅读来说必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与指导作用。
一
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按照指数函数递增的时代,不养成坚持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很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立足的,为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有所作为。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教师自己不阅读,培养不出会阅读的学生来。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平时不读书、没有阅读的习惯呢?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等,这实际上是都是借口,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原创,即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通过不断地创造来让工作独一无二,让过程充满活力,让自我不断超越。
第二种是组合,虽然自己没有原创性成果,但善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重组和加工,来让自己不走老路。
第三种是反复操练,一年又一年、一轮又一轮地重复过去的故事。显然,这三种工作状态背后的专业发展动力机制是不一样的。
善于原创的人始终有着不走老路、锐意变革的内在渴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发展力量,如果有恰当的环境和氛围支持,其能蓄积和迸发的力量是无穷的。善于组合的人注重学习,他们有改变自己的内在需求,但更需要外力的支撑和榜样的引领,通过借鉴和模仿他人,让自己能够跟着原创者前行。那些处于反复操练工作状态的人,最担心的就是改变,总想“以不变应万变”,满足于现有的专业水准。
上述讨论对教师也是适用的。显然,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大小来自其专业追求的高度,来自社会对其专业发展成就的不断反馈。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原创”型教师,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事实上,教师工作本身就具有“原创”的特质,这是一项基于个人教育哲学而开展的高度个性化的工作,总是置身于个性化的教育情景之中,面对的是个性化的学生,开展与众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来处置各类教育教学问题。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发掘教师的专业原创力、引导这种原创力的释放、助推这种原创力的形成,并作为教师教育系统构架的基础。
要发掘、引导、助推教师的原创力,外因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要靠内因,还离不开教师的自我重构,而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帮助教师自我重构的重要路径。教育系统有很多名师,他们成长的道路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阅读、坚持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用今天的话来说,做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更要提升教育智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的认识和创新实践,守正出新,与时俱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
我想,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孙贞锴老师在《读领风骚》的导论和第一讲分别对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性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梳理分析,在大前提、大方向上给读者以指引。
二
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说法: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专业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所谓专业阅读,简单地说,就是顺应职业特点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的阅读。不同的职业有各不相同的特质,为了将相应工作做好而开展的专业阅读自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专业阅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专业阅读上必然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围绕学科本体知识的深入理解、丰富拓展而进行的阅读。学科教材的内容有点类似于“压缩饼干”,是被一次次抽象之后提炼总结出来的精华,要想让学生理解,需要先对教材上的学习内容进行“解压”,还原其发展演变的轨迹,增强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联系。教师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决定了他在“解压”的过程中路径是否正确,方向是否跑偏。
第二,围绕学生如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而进行的阅读。“陶行知喂鸡”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学习者没有求学的欲望和冲动,无论教师如何努力,学习也不会发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加强阅读,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脑科学原理和心理机制,努力创设易于引发学习产生的氛围和环境。
第三,围绕如何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而进行的阅读。课程方案和教材提供了教学的素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学的起点。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一方面要吃透教材,明晰学科的知识逻辑和整体机构,明晰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段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教材内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内隐的认知逻辑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能够方便地从自己建构的世界进入到学科的世界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获得巅峰体验。
第四,围绕“五育”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而进行的阅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国教育大会明确的教育方针,要将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就必须要深入研究“五育”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就拿让学生课间做操这件事情来说吧,按照规范按时排队入场体现着德育的要求,知道怎样做动作并做到位是智育的要求,做操本身是体育,步调一致的动作和节奏呈现给我们的又是美育,坚持锻炼和运动又能为人的劳动提供保障……每项学习任务大都有这样的特点,育人任务只有不被肢解,“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这句话才能落到实处。
第五,围绕教育观念和教育哲学进行的阅读。一个总是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研究,没有读过哲学的人,很容易成为一个事务主义者。教师常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使命,以终结一个个问题为目标,但哲学并不这样,它总是不断地把终极性的问题放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做哲学性地思考,善于在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之中提出颠覆性的问题,他就会走向“原创”之路,引领学科甚至教育的发展。
第六,围绕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而开展的阅读。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其实走了很多弯路,今天学习这个,明天学习那个,学来学去总是学不像。这其中的缘由很简单,所有的教育行为和策略,都与当地的文化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国家之所以选择各不相同的教育发展之路,也是因为国情、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学习和思考永远都置身在文化情境里,并且永远都依赖文化资源。
你看,上述教师专业阅读的特质,就是别的职业所不具备的,这也可以视为我所理解的一种阅读结构。孙贞锴老师和他的团队更有智慧,在书中将专业阅读的内容结构概括整合为儿童情怀、专业智慧、人文精神三大维度,简洁明了地引导教师优选作品、亲近经典,提升阅读品质,体现了团队自身的专业阅读素养。
三
既然教师专业阅读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循序渐进地推进专业阅读——让其成为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方式呢?
阶梯的搭建非常关键。对于登高者来说,阶梯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一是可以为攀登者指引路径,避免漫无目的的探索;二是给攀登者提供缓冲,通过在某个阶梯上的驻足停留,让其逐渐适应环境调适身心,为攀登上一级阶梯做好准备;三是可以给攀登者提供心理预期。如果攀登者明确了登顶所需要完成的阶数,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和资源。教师专业阅读也是如此,将需要阅读的书籍堆放在老师们眼前,只能为其带来压力,让其产生恐慌,通过恰当的阶梯搭设,帮助他们拾级而上,才是专业阅读的应有之意。
孙贞锴老师和他的团队从感性、知性、理性、灵性的“四性”出发,为专业阅读搭设了四级台阶:与感性阅读相应的是叙事抒怀类作品,重在唤醒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感受和经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阅读兴趣;与知性阅读对应的是案例分析类作品,重在为教师架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教师感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催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理性阅读对应的是原理探究类作品,重在从整体上构建教师的儿童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教育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形成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与灵性阅读相应的是哲理参悟类作品,重在强调教育的终极价值,强调形而上层面的思考与建构,把闻思正见转化为灵魂的力量,为原创性教育厚植心灵之土。当教育哲学和教育常识有机融合的时候,也就是教师蓬勃的创造力迸发的时候。
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任务是过河,方法是船或桥,不解决船或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更是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在《读领风骚》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教师专业阅读的方法问题,凸显阅读方法的重要:
譬如,检索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有其独特价值,但怎么有效检索尚需斟酌,本书对中小学教师检索阅读的功能定位与方法路向进行了有特质的分析。
再如,在一个时间段里针对特定的话题展开的主题阅读,是深化理解、提高认识的好方法。本书结合例证,针对主题阅读方略也进行了比较精当的探讨。我自己就经常运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习、攻克难关。有关人工智能、脑科学、核心素养、学习科学……都曾成为阅读的主题,也正是通过这样主题聚焦的学习和思考,让我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特点和成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知道如何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
又如,书中谈到的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文献研读,既是对检索、主题阅读等方式的整合,更是对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常见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教师会运用专业的检索工具,会对相关主题作品进行多样化的分析,能从中找到作品的共性特征,发现此前的研究没有涉略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谬误之处,为自己的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阅读成果的呈现也需要重视。很多人很喜欢玩游戏,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游戏的及时反馈功能。无论是依据游戏完成时间的长短,还是完成一局的积分,只要你去做了,成果立即显现,玩家可以根据及时的反馈来调整自身行为。阅读也是一样,虽然不能像玩游戏那样随时随地反馈成效,但也必须重视阅读成果的呈现,对其给予及时的反馈。如果始终得不到反馈,教师的阅读热情很难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很难养成。
阅读成果的呈现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读书报告会、阅读感想的语言录制和推送等,但最为普遍的还是读书笔记的撰写,包括札记、读后感或者书评等。如果说阅读是一个信息汲取的过程,读书笔记的撰写则是经由思维加工的再创造,是整合了自身经验的信息输出过程。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两翼,不可偏废。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并通过博客发布出去。博友对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非常感兴趣,经常就此和我交流讨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及时反馈机制,让我对阅读、对写作有了更多的信心。2015年,我对自己撰写的500多篇读书笔记进行分析整理,出版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得到全国各地教师的普遍欢迎,这更加增强了我坚持阅读的信心。孙贞锴老师在本书中围绕整理阅读笔记、融入专业实践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也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四
推动教师专业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是信息时代、智能设备的普及,挑战着人们原有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纯文字的阅读没有图文并茂式的生动,携带一本厚重的书没有拿着手机方便。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文本阅读也越来越浮光掠影。很多人都在追求“悦读”,雅斯贝尔斯曾经感叹的“人们草草阅读,只知道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得知识又很快速遗忘的那些讯息,而不能去读那些能引起反思的东西”的境况,在今天越来越普遍了。
其次是工作的压力有增无减,窗外的各种诱惑让人心动,每天很难保证足够的时间用于阅读。
一方面,专业阅读是一种深度学习,是需要基本的时间来保证的。另一方面,专业阅读具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人们才能学会一种行为,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也需要时间来支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能够在兼顾工作、家庭、休闲的同时,给专业阅读预留时空,体现着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准。孙老师在书中对这一问题也有细腻的观察与分析,可供参考。
再次是专业阅读本身所特有的挑战性。
娱乐性的阅读最受世人欢喜,因为这种阅读没有什么负担,还能愉悦身心。但专业阅读就不一样了:一方面,书籍的选择往往以经典为主,学科专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文史思想类的经典,这些都与娱乐性的作品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不能走马观花,要以“啃骨头”的精神勇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进入到经典所带给你的无穷世界之中,在脱去一层皮的劳累困苦之中,去体验经典带给自己的震撼与感动。
既然一个人的专业阅读如此不易,那就要发挥团队力量,通过打造阅读共同体,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专业阅读新态势。当然,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与一个阅读共同体还是有鲜明区别的,只有那些有共同教育愿景、有类似阅读兴趣、有专业发展渴望的教师们集聚在一起,才能推动教师群体专业阅读的有效开展。对专业阅读的组织推动问题,孙老师在本书最后一讲也有比较详尽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诸多矛盾关系也有深入探讨,在此不再赘述。
十八大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推动全民阅读作为工作内容列入,充分体现出国家层面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和价值追求。我们恰逢其时,倍感欣慰。作为教师,更应从自身做起,更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更应有“读领风骚”的情怀与追求。何以“读领风骚”?孙老师的这部著作做出了很有针对意义的探讨。通读之后,总的感觉就是很厚实,有鲜明的指导性与启发性,可以说是教师专业阅读研究领域的一部精深之作,作为一项重要成果,确有其推广价值。希望也相信这部著作能够引领更多的有心人——真正踏上专业阅读之路,走向“越阅读,越专业”的美好境界!
《读领风骚:中小学专业阅读六讲》 孙贞楷/著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