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古人的天象观察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时间:2020-02-24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中国早期历法是依据天象制订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的天文气象历法,是在古人长期观察天象和物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地球上观测,太阳一年里在天穹中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每回归一年就会运行一周。由于太阳处在黄道不同位置,同时受着黄道赤道之间交角的影响,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就会影响地球上的寒暑、季节以及昼夜长短,使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古人通过多年观察,把寒暑变化、农事活动与太阳位置密切联系起来,制订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天象意义,在于把太阳周年运动轨道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意味着太阳在周年运动过程中经过一个固定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每月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

    二十四节气对应天象分布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轮转、气候变化以及气候现象的基本规律。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反映一年中的季节轮转;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反映一年中的气候变化;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反映一年中较为典型的气候现象。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