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关键的时刻,“加油”就是一种既给自己鼓劲也能激励他人之心的口号。最近这段时间,这一口号就被经常使用。那么,“加油”这一口号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起源头又出自哪里呢?
1.“加油”的口号始于民国时期
据考证,“加油”这一口号最初是从张学良资助的东北大学中传出来的,此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所认可的词来给他人助威。民国二十三年,有一则讯息是这样写的:
其时,金仲康、王正林腿上加油,高志芳、万金生坚随,一步不让。(《申报》1934.11.19)
在这个消息里,就有“加油”一词出现。“腿上加油”,显然是“腿上加劲”的意思,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加油”一词已经从大学体育比赛场地传到了社会上,并被大家所认可,所以才会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它。
2.“加油”的口号是我国特有的
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各国的啦啦队或呼喊自己的国名,或唱歌,或用各种方式制造声响。而中国人整齐干脆的 “加油”声不但别具一格,而且往往成为赛场上的主旋律。这让惊奇和赞赏不已的外国记者和游客忍不住问这两个音节是什么意思,得到回答后却眼晴瞪得更圆了:“运动员比赛跟满大街的加油站有什么关系啊?”
这一事实说明,国外基本没有哪个国家在鼓励别人是使用“加油”一词。
3.“加油”的由来
“加油”一词作为给人鼓劲的号子,它最初出自何处呢?对此网上有多种说法,从前面所介绍的基本情况可以判断,有如下两种说法是较为靠谱的。
说法一:出自榨油作坊
简小彬在短篇小说《悠悠水碾房》中说,“加油”一词可能出自榨油作坊。传统的榨油工艺是先把花生、芝麻或油茶籽等原料经烘烤、碾、蒸后做成饼,把多个饼竖起来横排码放到木制的榨槽内,再一根根地往槽的右侧(或两头)加木楔。但是加楔是个力气活,一般要几个人抓住绳子、锤把或抱住锤身,有点儿象撞钟一样,用悬吊的石锤或木锤向前撞击木楔。于是大家或掌锤的在这时就会喊号子,如“一二三,加油”、“加油,咳哚哚”之类。“加”既是指加木楔,也是指同时出油的增加;“加油”应该是“增加出油”的意思。
说法二:与张之洞的父亲张瑛有关
据史书记载,在道光年间的安龙城,有一举人张锳,为官三十余载,他一生最为重视教育事业,在任期间,每到午夜交更时分,他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前面的一个提着灯笼,后面的一个挑着桐油篓,沿着大街小巷游走,只要见到哪户人家亮着灯光,并有读书声,两人便会停下来,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等读书人开门后,后面的一个差役便放下油篓,取出油筒,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进这个读书人的灯盏里,并补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获取功名。”随即又向另一户亮着灯光、有读书声的人家走去。
古时候,读书非常辛苦,也需要较大的开销。晚上读书需要油灯,要消耗不少油,经年累月,很多贫寒之家支付不起油费。张瑛自己苦读出身,自然懂得其中的酸苦,因此做官后才会给挑灯夜读的学子去加油。就这样,每晚给安龙城里的读书人添灯油,张锳前后坚持了13年,不管天晴下雨,夜夜如此。在张锳的不懈努力下,学风兴盛,培养出了一批人才。10余年间,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
张瑛的儿子张之洞天资聪颖,千里难挑其一。再加上张瑛重视教育培养,张之洞16岁便在顺天府中解元,也就是第一名举人,27岁中探花,即进士第三名。后来张之洞主政武汉,为武汉的教育、经济、交通、社会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