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央视一套中午12点半正在每天连续三集播放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集不落的看下来,对作品的大部分内容都非常熟悉,作品涉及的人物非常多,对几个主要人物刻画用力十足,凸显了那个年代的深刻印迹。但是,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也有几个很迷茫不解的地方,路遥先生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孙少平为什么不考大学? 孙少平高中毕业那年,恰好是1977年,国家已经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作为全年级学习第一的学生,孙少平为啥没考大学?即使第一年没考上,也应该复习再考一次?孙少平的同学顾养民、田晓霞都考上大学了。对于渴求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考大学才应该是孙少平的首选目标。 是不是孙少平认为家里供他上到高中毕业已经很难了,但高中毕业时他的家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再说那时上大学是有补助的。一个一直向往外面世界的青年,为什么一直选择“揽工汉”的生活,对此,我百思不解。 孙少平的梦想为什么没有随时代发展而升级呢?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他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他要让他的父亲挺着胸脯站在双水村众人面前!他甚至要让他的父亲,晚年活得像旧社会的地主一样,穿一件黑缎棉袄,拿一根玛瑙嘴的长烟袋,在双水村‘闲话中心’大声地说着闲话,唾沫星子溅别人一脸!” 孙少平曾经说过,他的这个梦想就是他心中的巴特农神庙,就算是远在他乡也能感觉得到它的辉煌。但对孙少平来说,这是实现一个梦想,创造一个历史,建立一座纪念碑!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情啊! 孙少平从记事起,看到的就是父亲没光彩、没尊严,穷困潦倒的生活,埋在他心里的那颗种子就是等他长大了要改变这一切,让父亲、让全家扬眉吐气、体体面面地站在双水村人们面前。这是一个最实在的梦想,这也是一种子承父志,这也是一种无上的荣光!孙少平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孙少平小时候有这样的梦想再贴切不过,但当他上完高中,读了大量书籍以后,特别是踏入社会后,这个梦想该不该有所提升呢? 田家闺女怎么都喜欢上了贫穷的孙家男儿呢? 很多观众在观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田润叶与孙少安以及田晓霞与孙少平身上,其实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学历、地位、家庭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田家闺女,怎么就喜欢上了贫穷的孙家男儿呢? 田润叶喜欢孙少安,源于她从小到大对孙少安那种精神上的依赖;田晓霞喜欢孙少平,在于欣赏他那股不屈服的劲。但是,田润叶是公办教师,是吃国库粮的,与农民孙少安是有很大差距的;孙少平的爱情更是一个浪漫的传奇,一个现代的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虚无飘渺的梦,说它不可能是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一个是揽工汉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高中毕业一个是大学本科;一个是世袭农民,一个出身干部家庭;一个是平凡的穷小子,一个是美白富美女孩;一个是……从哪方面看,他们也休想结合在一块。可是,事实是,他们两个孤独的心不但从高中就走到一起,并且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八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从最初的朦胧的彼此认同到生活理想的共鸣价值观念的相互认同,再到一次又一次彼此的思念和爱慕,再到灵魂的高度契合,他们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爱情神话。 正是因为这样的相爱,才让他们的爱情看起来格外的与众不同。田润叶婚姻的不幸试图告诉人们唯有精神上的相恋,才是爱情真正的盛宴。田晓霞的死,可能是路遥的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但是那段感人的爱情,却足以让我们为之泪流满面,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读到那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时候,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的安排究竟为什么? 孙少平一直向往外面的世界,为什么最终安于做一个矿工呢? 要理解孙少平,需要放在当年的那个时代中去,在当年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青年能招工,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当时当工人有远高于农民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能够去当工人已非常不错,当兵、招干都是一般农家子弟不敢想的事情。 从作品对主人公的命运安排来看,少安、少平、兰香兄妹三个,大哥成为一个农村的能人,二哥成为一个工人,小妹则成为了一个知识分子,这是符合时代特点的。 那时候能从农村出来,不再当一个泥腿子,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人不可能一下子就一飞冲天,有时候命运的改变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奋斗。 但是,作品对孙少平的描写是刻苦读书、勤奋做事、正直为人、努力追寻,这样的人是不是应该有更好一点的结局,但为什么最终就做一个矿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