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学法指导 > 地理学习

头条推荐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应试策略及地理联系方法

时间:2020-01-01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地理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应试策略及地理联系方法》供考生们参考。

  卢安克怎么上地理课?-地理课能把一切都联系起来

  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考查周围环境和上学的路等来认识我们的世界。然后慢慢把考察范围扩大,同时学会一些能考查更远地方的考察方式,最后才依靠卫星去考察宇宙。一开始,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自己画出他们熟悉的家乡的地图,学会把所看见的通过画地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才去看别人画的地图。这样,学生就能得到一种研究和发现地理状况的意识。

  理解了家乡之后就可以对学生说,别人是如何通过哪一种测量方法发现台湾的山脉在慢慢地往东移动的,学生也就会好奇地问山脉怎么能动!在开始发挥自己的研究精神之后,他们也能接受宇宙中比较抽象的东西。

  可在看到地理课本时,就对学生自己去考察和学到不同考察方法感到了失望,因为课本都是先从最难考察和理解的范围开始,然后才到我们比较熟悉的生活范围。

  怎么能让学生像外星人一样来理解我们的地球?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地球很难成为自己热爱的家园,而只是通过理论认识的东西。课本把自然理解过程给反了过来,这我无法改变。我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学过世界地理,我现在最后要教的才是中国地理。

  如果让我们看中学地理课本,就可以发现很多说明和很多形容词,很少有现象。比如介绍森林时,课本第一句就是:森林对于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环境/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判断的结果,为什么写在前面?学生最后才要自己做出这一判断。如果先给学生这一结果,他们还能做什么?我认为,课本应该写事实状况,用形容词能说明的感觉应是学生自己心理启发和感受而表达出的。

  在大坪子初中我已经了解到:没有通过学生有意识的感觉(知觉)、比较和判断过程得出来的结果(概念),会使学生调整不了自己的感情习惯。

  学生可以参加一件事物正在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介绍完成的东西,等于给他们一个死的、将来不可能结成更多果实的东西。一个还没完成、可结果被标准定下来的东西也一样。

  在自己的历程中,我也碰到很多问题,而且我经过了我的历程学到了很多东西。假如别人只让我知道我历程的最后结果,不让我经过它,我就不会真正学到什么。

  因为想让学生自己从现象找到判断,所以我没让学生看课本,只让看那些读一读和统计表的部分和地图册。如果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利用课本上的答案,我就说:这是课本的答案,可我想知道你自己怎么想。学生自己判断之后,还可以看课本标准的判断。

  我有时给学生讲一些现象或民族特点,有时让学生多讨论一些发展机会或让他们做建设规划工作,有时多看图。不管哪方面,地理都能把不同方面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历史、技术、工业、经济、自然条件、文化等等。

  我备地理课比备其他课难得多,因为我要考虑怎样把课本上的判断结果改成一种过程,也因为看中文对我来说还很难。所以我备一节课(课本上的一节的1/3)都用到了3至4个小时。有的老师叫我晚一点才备,先去玩再说,使我后来都备不完。可也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帮我念课本。

  有时上课不知道怎么说或写一个词,我就问学生。这使学生感觉到,不只是我在教,他们也在教我。所以他们就更加愿意参与到我们的地理课程中、并愿意与我合作。不过有时女同学也喜欢捉弄我,对我说壮话,那时候我就用德文来对付她们。

  你怎么给农民上农业?

  第一天,我发给学生我买的中国地形环境图,让他们在图上根据河流和山脉找自己的家。

  根据课本,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产品是农业品,可这个方法只适合城市学生。因为学生是农民,我就从他们的生活开始,而且因为只有我不是农民,我就专门去问他们家里的情况,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他们考虑和意识到自然条件怎样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人们又怎样改造这些自然条件和农业对国家的意义。

  然后我告诉学生,世界上有一些民族完全不需要农业、不需要改造,只依靠自然。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自己说:在中国不能这样,因为人口太多。中国需要改造自然条件才有生存机会。

  在学习机械化农业时我问学生,如果在他们山区要实现机械化,这些机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怎样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让学生看我给北沟村农民设计的收谷机。

  渔业方面课本只介绍了一些统计数字,可我给学生讲的是的一些现代捕捞技术,告诉他们人们怎样成功地把海里的鱼差不多全都捕完,连鱼的后代也捕捞尽了。由于给学生说现象,我让他们考虑到如果不搞环保我们就没有了生存机会:不要在自然资源耗尽之后才发现钱是不能吃的。

  能让学生同情自然的,比如是森林与人呼吸对比合作的过程、森林保留水分等等。学生能自己感到人通过改造世界给自己安排一个生活空间,可也有一些做法是大自然无法合作的。对自然的同感会使学生理解和爱护环境,如果发挥不了这种感情,只能是因为思想太像物质主义。

  你怎么介绍工业、交通和经济?

  关于工业,课本也只是写了一些统计数字,这多像物质主义、多么无聊。我给学生讲的是工厂的一些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比如,一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和重复同一动作。

  然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让他们在一生中一个人来生产一台电视机、不靠工业分工的做法能不能做到。然后我们一起考虑整个工厂该如何安排:需要资源、能源等,在传送带旁工作的工人,产品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总之需要共同合作才能生产出一台电视机。

  再后来我和学生考虑,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工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工业怎样影响社会,而工业的出现历史上又引起了怎样的变化、革命等。

  交通的知识,我也从学生家里的问题开始。我先问学生他们村里的发展情况。他们都告诉我发展与公路的关系,很多人对我说村民为了能卖他们的农产品,正在努力建设拖拉机能走的公路。然后,他们也很容易理解建设铁路的需要。

  为了让学生理解铁路在山区建设的特殊困难,我给他们画了一张山区剖面图。然后,我们一边画,一边探讨铁路建设怎样进行,哪里免不了哪方面的困难等。另一次,我让学生画一个高速公路的十字路口。我先对他们说,为了避免交通堵塞现象,要避免不同方向的交通直接接触。然后,我让他们一边画一边发明一个他们没有见过、可事实上已经存在的路口。

  开始时,学生觉得没必要自己来画和计划,所以我对他们说:有时因为有的人不想多画、多考虑,工人就要浪费很多力气,国家要浪费很多钱。你们将来不只需要学我们现在能给你们教的知识,因为现代技术不能解决未来的问题。再过30年地球的石油都用完了,如果你们到时候还没发明比现在更好的技术,那任何汽车都没法开。然后,我们就此又谈到了再生能源。

  当然,对学生说需要提高交通技术水平还只是空话。这样只是让学生等着别人去发明,不能让他们想到自己去参与这些工作。

  经济方面,我也让学生先从自己家里的情况开始考虑。我问他们,如果他们村每个家庭生产的东西都不一样,能不能互相帮助、一起买设备?学生就说:只有全村人都专门生产同一产品,才能买得起比较大的、全村共用的设备,提高效率。

  然后我就问:是每家什么事都自己干,还是一家专门做一种事,另一家专门做另一种事,使两家需要

  互相帮助、互相交换,哪种情况更有效率?或者,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人卖一种产品,还是有几个人卖,这样会有什么互相影响?

  最后我问学生,他们会选怎样的地方建商业中心,而且建成之后,它还会吸引别的什么?学生就说:东西越多,能卖得越便宜,卖得越便宜就能卖得越多、发展得越大。他们还说,因为大家需要吃和住,工作忙就没时间做,所以还吸引一些服务、交通行业等等。最后,学生就知道一个城市是怎样形成的,也考虑了自己的地方要满足什么才能变成城市。

  学生有时什么都不懂,有时却什么都懂。我发现,如果给学生提出课本上的问题,学生就听不懂,回答不了,因为这些问题不是从学生的心理感受产生的。

  可如果说话内容从我正在进行的思考产生,我会不断适应学生的反应,使他们什么都听得懂,自己就会说:发达地方没什么了不起,只因为利用穷地方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再卖回来,才能富裕。因为当天的规律是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想出,学生好像直接从我的思考就接受了它。

  只从课本念,我在学生面前并不进行思考,这是最没有效果的,因为这样(不是自己思考)学生只能感觉(知觉)到声音,感觉(知觉)不到逻辑思考。人有一个与听觉分开、能感觉(知觉)思考的感觉(知觉)器官:听老师讲话时,听见的学生的意识在感觉(知觉)过程中离开自己的身体、进入正在讲话的老师,而如果讲话人中没有什么正在形成的思考,学生除了声音之外也感觉(知觉)不到什么。

  如果老师自己对课题内容早就完全清楚,他讲时会进入一种教育的习惯,使他很难产生可感觉(知觉)的逻辑思考,学生也很难跟得上。反过来,我自己一边学中国地理,一边给学生介绍,学生就很容易参与我的学习思考工作,也很容易跟上。

  学生不需要背很多地名吗?

  课本经常会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一些地名,只是寻找文字。为了利用想象力,他们其实需要相反的做法。比如,我让他们在环境地图上从某个地点往西走或顺着某条河流走,根据地图说出他们会碰到怎样的环境、到达怎样的地方和城市、有什么路可走,等等。一开始,他们不习惯这种空间方向的思考,可这发挥了学生的方向感和对环境的想象。

  有一天,我让学生发现很多河流到了一个地方就不见了。他们就开始想象那里的情景。然后我对他们说,沙漠里的沙子多么难控制,很容易随风吹动。再之后,我让学生考虑那边的人会怎么生活,学生就特别喜欢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比如我的学生非常同情一个在沙漠开车、几天没碰到有人居住的地方,突然走不动会怎么办。一个地方产生的困难和那里的人根据这些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做法和性

  格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我和我的学生回家时,我也经常跟他们一起看他们村里山上石头的形态,来考虑这些形态会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有一条石头山脉在土坡的环境中出现等等,引起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研究,或我们边走山路边谈论怎样设计一种能走山路的交通工具。

  我上地理课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知识,知识在毕业后会是忘掉的。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发挥对世界和社会一切东西的兴趣和同情。我也不记得自己上学时在地理课上学了什么,可我感觉到,我在世界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里都能认得出生命的本质。这样,我也可以在没学过中国地理的条件下教中国的地理。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应试策略

  高考地理选择题相对于综合题而言,选择题难度较低,因此,要想取得较满意的成绩,选择题的得分率是很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考选择题命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重点讲述在高考中面对各类选择题,应采用的具体方法。

  一、近年高考选择题命制的特点和趋势

  综合分析近年来的高考选择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淡化记忆,注重能力考查

  近年高考题对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的很少,而是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但这不等于说不用记忆,毕竟知识的联系和迁移需要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

  2.对读图、析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图表在地理教学中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图表对地理知识的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所以,命题者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方式,而且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图像类型越来越丰富。

  3.更加注重对细节知识的考查,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细节图(局部图)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理解的深度如何。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I,通过对日照图的局部截取,考查学生对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4.有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变化趋势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而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所以,高考试题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简单的定量分析,符合地理科学发展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规律。但定量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水平,所以高考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是最简单的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分析。

  5.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考命题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设问不再是以前那种干巴巴生硬的问题,而是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试题设置的情景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体现出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材料解析型的试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所给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最近一个时期内的新闻事件。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如何应对试题新变化

  针对以上几点高考试题的新变化,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全面系统的复习。

  1.熟悉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做到没有盲点

  2.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加强总结知识间的联系

  3.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深入挖掘图表中隐藏的知识点

  4.主动关注时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

  1.比较研究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比较研究是一种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的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性的重要手段。比较研究方法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比较研究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考试中,有意识的设置比较型题目,目的是要我们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比较能力,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应对策略]在复习时不应把区域割裂开来,应对有相似性的、有联系的的部分加以关注,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特别是在进行两个区域间的比较时,应该首先对要比较的区域特征有较深刻地了解,熟悉区域发展的特点,并且能够迅速再现区域特征,才能对区域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做出比较。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和植被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常常是区域比较研究的重点。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