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资讯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12-25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对社会上的职业了解不多,甚至缺少基本的认知。高考填报志愿,考生很少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大学设置专业的匹配程度来选择学校和专业,主要参考的就是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历年来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等到完成大学学业要择业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什么职业适合自己。一些考生到了大学才发现所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匹配,择业时又因为茫然跟风而导致职业发展上的诸多不如意。与此都是直接相关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当下的基础教育比较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体验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新课程倡导的“综合实践课程”学习领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学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落到实处的不多。

 像德国、加拿大、美国、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不少国家甚至将其延伸到幼儿园的教育之中。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做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三大类:一类是让孩子们走到真实的机构、企业或工作场景,去了解职业的特点。比如说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理念发源地的德国,他们的幼儿园三年4000多个小时的课程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初步认知社会。比如参观警察局,了解警察做什么、学习报警、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学习坐车,记回家的路线;到自由市场买东西,学习挑选、认识商品,感知金钱数量和交换形式;等等。在美国,每年4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6-16岁的孩子跟随爸妈上一天班,在感受父母工作氛围的同时,也了解了社会不同职业的构成。二是请不同职业的从业者代表到学校中来,给学生介绍各自职业的特点,了解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三是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比如芬兰的“Me& My City”(我和我的城市)项目,在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区域内建立起一个微信商业系统,内有15-20家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银行、邮政等),以及70多种职业。这些机构和企业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全球各知名的企业的微缩版。学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生存的不易,知道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游戏。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指出,“职业支配着我们的整个世界。它们治愈我们的身体,衡量我们的收益,拯救我们的灵魂。”英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报告也显示:615岁是孩子职业启蒙的黄金期。因此,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职业启蒙阶段,大体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相对应。该阶段主要要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激发孩子探索丰富多彩的职业世界。举个例子来说,很多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会背诵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但他们对“锄禾日当午”不会有多少真切的感受。学校可以让孩子们熟悉各种农产品,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熟悉各种农具,了解其功能;知道农业是需要借助大自然的力量的。当孩子们明白做农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会耕种技术、会使用农具,还要掌握温度、湿度、日照长度、天气变化等大自然的规律时,他对这个职业的认识就深化了。

 其次是职业认知阶段,大体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相对应。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将职业分成8大类、83小类、284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则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中类,413小类,共1838个职业。学生只有对这些职业的分类和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才能够更加明晰某一职业的价值和使命所在,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目标就会更加明确,选择也会更有针对性。恰如爱默生所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这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再次是职业规划阶段,大体与中学阶段相对应。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计划的过程,通常包含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了适应学生在高校招生的环节有更多选择的需求,上海市各普通高中纷纷探索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学校已经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两办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规划,既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也是孩子人生成长道路中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和环节,需要加强实践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规范。pplong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