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孔晓艳老师的讲座,对我的启发很大,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孔老师在诵读课程方面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让我对《日有所诵》诵读课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自己总是讲一篇读一篇,有时读着读着觉得特别单调,很难坚持下去,听了讲座以后,茅塞顿开,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首先,孔老师从“还至本处”开始,还至本处就是要回归儿童本身,回归教材本身。回归儿童本身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儿童本身知识储备的需求。说白一点就是既要考虑的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的文本的特点,然后展开教学。
接着孔老师分别从低中,高三个年段举例进行了具体的诵读指导,实操性很强。
在低年级的诵读指导中,孔老师以《稀奇真稀奇》《老鼠抬花轿》《夕阳》为例,在第一首颠倒歌中告诉我们,要找准童谣的节奏进行诵读,孔老师还拍着桌子打出节奏来,经她示范朗诵,听起来就有生动、活泼,有趣多了。尤其是“踩死”一词,不仅读得快,而且还重读了,表现得特别解恨,那种以弱制强的欣喜之感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童谣中独特的节奏如何决定诵读。第二首《老鼠抬花轿》按四三格式来诵读,然后用加“衬字、重复”的方式诵读,还可以以分组的方式对读,A组读前面四个字,B组读后面三个字,通过这样一读就可以传递出老鼠抬花轿的热闹场面,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众人参与的样子,这样既回归了文本本身,又回归了儿童本身。针对这首童谣,孔老师还提了一个问题:老猫一共吃了几只老鼠?她还告诉我们诵读提问的三个特点:一、围绕文本只能提一到两个问题;二、问题要紧扣文本本身;三、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要统领全文。在《夕阳》的诵读指导中,孔老师重点讲了对最具有诗性的句子的把控,她说美就美在这最后一句,提问点也在这最后一句,她是这样提问的:“孩子,如果你在这首诗里,你是喜欢网鱼还是喜欢网那金黄的波浪?”这样也就回归文本本身了,也找到了提问的点。
在中年级诵读指导时,孔老师以《需要什么》为例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给出的问题:“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这是两种说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问题确实具备了孔老师说的提问的三大特点。后又以纪伯伦的《沙与沫》为例,她说孩子能读懂的我们就不要讲,哪怕只懂了百分之七八十也不要讲,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诵读就能悟出,她还对“人性”这一词解读得很精彩,接着就对“人性是一条光河,从永久以前流向永久。”这句话做出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在高年级诵读指导时,孔老师以《家庭》为例,讲了阅读课与诵读课的区别。诵读课不像平时的语文课一样,要对字、词、句、篇进行深层次地解读,她指导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她还告诉我们,在进行诵读讲解时,可以用后面的内容来解读前面的内容。
随后,孔老师就基本教学模式,方法和自己具体操作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指出《日有所诵》基本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的:复习巩固、新课导入、初读文本、老师领读、自由朗读、检查了解、疏释意思、深入诵读、指导背诵九个部分,她还告诉我们方法是通讲和齐读,她是每周诵读一个单元,先把该单元的五首诗诵读两遍,然后重点讲其中的一首诗,诗文的讲解是每天“进”一点,不求多,求深,求快,重在积累、浸润。最后在讲《日有所诵》的单元教学范例时,孔老师分别就一年级、三年级以及古诗单元的内容,结合回归儿童和回归文本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总之听了孔老师讲座受益匪浅,为以后开展诵读指明了方向,也学到了很多方法,不愁无计可施了。以后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方式,真正给孩子带来诵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