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第六届南方阅读论坛在青岛中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者齐聚白沙湾畔,着眼“课程塑造未来学校”这一议题,共同探讨当下教育的生态与发展。 青岛中学,一所12年的学校,这里容纳了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一个孩子,将在这里经历怎样的成长?他们又如何看待这里? 在闪电演讲——“难忘的课,可期的未来”这一环节中,来自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的孩子,分别从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就在青中的课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01遇见童年的你——武昱辰 武昱辰,是五年级晨星班的一颗耀眼而平凡的星星,耀眼是她足够自信,深知自己在辩论场上、击剑场上都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平凡是她懂得班级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发现别人的耀眼,同时认识到自己的平凡。 没想到一开场,小武就“痛苦”地说道:“作为曾经的班长和学霸,去年我来到青岛中学,却突然不会学习了。” 为什么呢? 小武回应:“因为每天的作业不再是抄抄写写,相反,我们会收到一份任务单,上面动不动就是自主探究、写研究报告等等。问的问题,一看就没有固定答案。我很崩溃!咋做呢?问老师?我们的老师根本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他们最会‘挖坑’,专坑坐享其成的同学。” “课上呢?老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我们,而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探究,甚至为了一个看法吵得不可开交。我们不仅仅想要明白‘是什么’,更想要搞清楚‘为什么’。看到我们一言不合就‘开辩’,老师还在旁边煽风点火‘你这个分析得很有道理嘛,还有呢?” 那怎么办呢? 慢慢地,小武开始摸着门道了。她发现,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所谓“上有计策,下有对策”。通过自主探究,她知道遇到问题如何自己解决;通过小组合作,她知道如何集思广益实现共赢;通过查找资料,她知道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世界...... 就拿“从西安到长安”的主题学习为例吧。听到要研究这个主题,全班同学都不以为然,“西安嘛,谁没去过,不就那么几个景点吗!”但当老师提出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西安为什么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大家都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小武感叹:“我们才知道,哦,原来我们只是去过西安,但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西安。” 新的问题又来了,当他们开始想要去研究这个城市时,却发现无从下手。这该如何? 小武信心满满地说:“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有了研究思路,也就是——从历史的维度展开,从多方面进行探究。围绕着核心问题,我们开始了这个主题的学习。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围绕政治、文化、社会等几个方面,重点研究了西周和唐代。但是,就在我们以为老师会带着我们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研究下去时,老师又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其他的朝代,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于是,我们根据前面的研究思路和经验展开了研究。没想到,一个多月的学习下来,大家玩得津津有味,合作得热火朝天,学得不亦乐乎。” 就在大家为这颇具挑战性课程的即将结束,都长舒一口气时,小武却话锋一转:“你以为这就要结束了吗?!不可能的,我们还要去游学呢!游学前,我们用思维导图做了详细规划,从衣食住行,到天气、景点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注意事项,我们都考虑到了。就连我们游学的路线都是按照我们这个主题学习的朝代顺序来安排的。还有游学过程中的游学手册的设计、游学任务的开展、游学后的总结和反思,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都是崭新的。这样的习惯,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以后每个学期的游学中,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我们几乎都做到了自主、自觉。” 怎么考试呢?大家不禁在心里暗暗问道。如何去检测学生在这一个主题里的学习成果呢?小武适时揭晓了答案—— “我们不考试!我们称它为‘诊断’。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西安这一个个案的研究,实现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迁移吗?那就测测看吧!你瞧,我们收到了一份‘南京研究报告’的诊断试卷。你看,以后无论去中外的哪一个城市,我都知道如何去面对它,而不只是打卡拍照了。这不就是迁移能力吗?” 最后,小武真诚地说:“不仅仅是课程,在这个学校里,从艺体技的自主选课、到班级大大小小的选举、决策,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计划、推动、实施。这里的老师从来没有要求我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事,这所学校也从来没有要求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里,我们真正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去体验,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是这所学校——青岛中学——她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耀眼光芒。在这里,我再也不想成为别人了,我要——做我自己!。” 懂得欣赏自己、为自己点赞的小武,明年就是初中部的学生啦!那时的她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2遇见少年的你——宋依芮 依芮,才思敏捷,开朗自信。课上,她像小精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跳上跳下,四处求索。生活的她,温暖而真诚。路上相遇的时候,她总会给你送上一个最温暖的笑容。 在提到青中的课程时,依芮这样评价:“青中的课程是真正从我们的学习需求出发,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去在意我们需要什么,学习真正的难点在哪,并基于此展开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的教学。” 科学课上的一次活动,让依芮对这样的课程感触颇深。她说:“这个学期小学段的科学活动。我们的科学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制作‘元素小精灵’的活动。这个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步需要我们抽选要制作的化学元素,查询有关它的资料后动手DIY一个元素‘小精灵’;第二步是以制作好的小精灵为主角,将元素的知识融合进去,拍摄一支短片,同时基于我们的内容,为它设计一张海报。” 随后,他们发现,事情并不像当初接到任务时认为的那么简单。依芮说道:“我们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但在写作剧本时,我们才发现——将晦涩的元素知识融入到生动的剧本中去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在了解基础元素知识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例如我负责的硼元素,因为排在金属元素锂、铍之后,我甚至想当然地以为它是金属元素,相对于其他元素,它没有什么名气。但就是在我创作的过程中,我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越写越多,对它的介绍居然有1.8米之长。” 其他问题也接踵而至。依芮和同学们都很疑惑:“分镜怎么做?道具怎么弄?剧情如何表现?配音与画面如何协调?”对于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们来说,这些都是崭新的挑战。 但是,经过与小组成员的不断探讨,他们最终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在拍摄过程中为了避免损害音质,规避小精灵不好挪动的问题,他们选择了将舞台剧剪辑成漫画,一帧一帧拍摄,所有的组员都参与其中,还有后期配音和剪辑,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经历了无数的疲惫与挫折后,他们圆满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依芮颇为感慨,这个活动看似简单,锻炼的能力却不少。他们不仅学会了怎样迁移运用知识,还锻炼了审美能力以及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 依芮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的观众:“每一天的课堂、每一次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老师通过设计,让我们去探索,求知,让我们体味学习的快乐,知识就这样以平和而亲近的姿态接近我们,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当我们夯实了它,并在此之上去展望未来,那将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走过初中三年,等待依芮的,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时代呢?让我们走进高中部贺传成的生活,听听他的青中故事吧~ 03遇见青年的你——贺传成 贺传成,是青岛中学闪闪的“明星”。学校举办的音乐节上,有他青春昂扬的歌声;领奖台上,有他获得奖学金侃侃而谈的身姿;容纳世界万千景象的剧场里,有他作为导演忙前忙后的身影..... 他这么忙,忙着干这些“没用”的事情,还有时间学习吗? 面对掌声、荣誉以及质疑,贺传成回应道:“还记得在刚来到青岛中学时,我选择用‘自由’概括这所新生的学校,同时,内心也在疑惑:这种自由、独立的学习模式会不会过于轻浮,甚至对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产生消极影响?随着对学校课程与环境的了解越来越深,我的疑惑得到了解决。青岛中学独特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股合力,它不仅推动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推动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使学生自然地规避肤浅的学习方式,脚踏实地,完成目标。” 为了让与会者更加清楚青岛中学在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容量,贺传成以阅读为例,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 在高考要求之外,他们还有着大量的阅读需求。比如,传成介绍道:“《阿Q正传》一文虽然不在传统教材之内,即便过去被纳入教材也仅仅节选其中的一两个章节,而在上周,我们用三节课的时间深入剖析长达两万字的全文,从中,我们体悟到悲剧与喜剧碰撞而产生的深沉力量。当然,读书,仅仅是阅读课程中的第一环,组织读书会对书籍进行探讨,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从输入到输出的这一过程,保证我们在每读一本书之后都能有更深刻、更持久的思考。” 一个学期下来,他们能够阅读十几本书。这样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力、理解力,以及审美力等等。 阅读,在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的同时,也在引领他们不断关注现实社会。传成举例说道:“大量的议论文文本和社科类书籍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中国在梁庄》是语文课内必读的书目之一,在有关这本书的读书会上,同学们结合内容,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乡村当前现状的认识。可以说,《中国在梁庄》帮助我们建立了对中国乡村的体系化认识,并在我们的心底埋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在几周前学部举行的‘用脚步丈量乡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对莱西市榛子沟村村民赵大爷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从赵大爷口中,我们了解到这个严重贫困的村子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情况。同学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暗含着我们对中国农村状况的新反思。先前读书会上埋下的思考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 同时,他们也不回避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应。对此,传成感慨颇深:“在本学期初,历史课与政治课上聚焦香港问题,老师希望我们通过网络检索资料,了解香港地区当前局势,探讨示威者走上街头的真正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法的眼光,探索香港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在阅读中看到曾经繁华的东方之珠满目疮痍时,看到最平凡而困苦的香港人民深受暴徒之害时,看到除暴安良的警员被别有用心者恶意中伤时,一股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些主题阅读与研究使我们明白:今天,我们该为自己做什么;而未来,我们该为国家与社会做什么。” 分享进入尾声,传成掷地有声地说道:“我知道,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甚至为人父母之时,或许会忘记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却不会忘记高中三年,在青岛中学的课程中,我们用阅读感受世界的美丽与厚重,用阅读构造理性的思想价值体系,用阅读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用阅读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用阅读的那一束光,照亮未知的前路。在这里,我们变得强大而平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在这里的感受,那就是——学在青中,未来可期。” 今天他们是一个个十多岁的孩子,但若干年后,他们是这个民族的中流砥柱,是这个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攻坚力量。今天,家长把他们的孩子交到我们手中,未来,我们还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我们会为这个世界培养什么样的栋梁? 我想,答案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