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观课既是学校的教学常规,也是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听课或观课,可以从同行中吸取经验、模仿、借鉴、启发等,所以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据本人观察和了解,大部分老师对听课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现得比较虚心和用心。但当中也有部分老师明显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来的(一般学校对老师都有具体的听课节数要求,不同层次的老师有不同的听课任务)。其不良现象主要有以下五种:现象1:装模作样:明明课室内还有位置可坐,却随意在课室走廊上坐,甚至连凳子都懒得带一张,随便站着了事。更难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坐下来也是装个样,除了偶尔透过窗户往课室里看一下,根本就不知道课室里面发生了什么(如: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时间一长,结果把本来听课的地方变成了聊天的场所;
现象2:半途而废:在听课刚开始阶段人还在,但听到一半左右,就无缘无故地溜走了。
现象3:心不在焉:即使人在心也不在,听课的目的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听课状态不够专注,东张西望,既没有听进去,更没有把关键的地方记下来;
现象4:另起炉灶:既不尊重授课老师也不考虑对周边学生的影响,听课过程中随意另找话题与别的老师聊天。
现象5:一心二用:一手拿着听课本,一手拿着自己上课要用的练习或资料,表面上好像是听课,实际上更多的时间是在看自己的资料。
以上列举的四种听课现象,明显是流于形式的听课,是被动应付的典型表现。本来开设的观摩课或示范课是最好的专业培训。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面课堂教学远胜于干巴巴的理论培训。在观摩课或示范课中,你可以“一读”:解读领会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学习案设计)的意图;“二观”:观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师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状态;“三思”:思考一下授课老师组织每一个活动的意图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又如何?“四评”:课后尝试评价一下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哪些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与借鉴的?哪些地方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 依我看,流于形式的听课至少体现了以下“四失”:
一是动机的缺失:反映出老师没有明确的听课目的,内心没有真正的内驱力,只是被动地跟着别人走;
二是机会的错失:本来听观摩课、示范课的机会就不多,但机会来了又不好好珍惜,的却很可惜;
三是时间的流失:一节课的时间起码就是40分钟,与其浪费了这40分钟倒不如安排它用。一方面说平时时间不够用,另一方面又在随意浪费时间,这又何苦呢?
四是人格的丧失:静心倾听,尊重别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听课过程中开小差或聊天就是对授课老师的最大不尊重。凡事应该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来上课别人也采取同样的态度来听课,你的感觉又如何?
说实在话,流于形式、被动应付的听课实在不可取,虚伪的积极与真实的消极并没有什么差异。作为听课者,最重要的是要自知、自觉与自醒,在没有把听课的目的搞清楚前就不要被动、随意地走进课堂。一个好的听课者必须体现以下“四心”:
1.虚心:抱着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走进课堂;
2 静心:既来之则安之,静心倾听;
3.细心:细心观察,捕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