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即“做正确的事”。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本意是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和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上的。
就教师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书之道和育人之道。
我总结了“教书之道”的新走向,现简录于下。
从学答走向学问。“学问”二字蕴含深刻的学习之道。李政道教授曾对中学生传授其做学问的秘诀,即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柳斌先生的一句“当前教育最缺'问’”,一针见血地点出基础教育的软肋。
从学会走向会学。“学会”和“会学”看起来只是两个字的颠倒,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学会”只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而“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从知识走向方法。“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层次,加上“能力培养”就会高一个层次,再加上“方法渗透”又就高了一个层次。“授人以渔”就是教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当然,教学走向“提高修养”,走向按“教育理念”教学,是教学的更高层次。
从好玩走向玩好。“好玩”就是“引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十分有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玩好”就是“引深”,让学生能不断钻研,深入探索,这是学习的内驱力。“好玩”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的,“玩好”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定都达到,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
从智商走向情商。智商是学生学习的内核,一般来说,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这些影响学习的深浅、速度和方式。情商是学生学习的助力,一般来说,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和情感等,这些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从题海走向题根。“题海无边,题根是岸。”题根是题目的根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题目,也不是一堆题中的单一个体,而是一个族群的根祖、一个题系的根基、一个题群的代表。抓到题根,就等于抓到题族、题系和题群。
从无疑走向生疑。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时空,是师生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学生走进课堂,满怀希望,面对问题;学生走出课堂,充满自信,怀抱好奇。心灵对话,唤醒潜能,创造奇迹,面对问题,怀抱好奇,能不生疑吗?
从学科走向跨科。跨学科学研,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跳出自己所教学科,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知识、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类比迁移到自己所教的学科中去,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从随性走向诗性。随性的教学,随处可见。而“诗性”的教学,让教学走向本真、唯美、超然的境界,是融奇趣、文化、审美于一体的教学。课堂面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是点燃每一位学生思想智慧的火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迸发的舞台。
从本本走向超本。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我也总结出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简录于下。
从一致走向差异。“一致”的德育相对容易,如一致的德育课程、一致的德育读本、一致的德育活动,划一模式下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同步化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一致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德育工作要从一致走向差异。
从共性走向个性。“共性”德育追求“齐步走”,“个性”德育追求“散步走”。理性的德育应是时而“齐步走”,时而“散步走”,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让“齐步走”解决共性问题,“散步走”解决个性问题。
从育形走向育心。许多学校在抓学生的仪容仪表,强调学生的“形象美”。但理想德育的追求,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广阔的,同时也是复杂、烦恼的,深入“育心”的世界,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从有形走向无形。有形的德育是需要的,至少要有气势,有感染力,有影响力,风风火火,让一次活动的受益面变大。我们也要追求一种无形的德育大教无痕,于潜移默化里,在不知不觉中,让德育在学生无意之中渗透,实乃最高境界之德育。
从理性走向情感。德育工作讲“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就是“理”。许多时候,我们拿“理”要求学生,评判事件,处理问题,从大道理上说“是需要的”。但没有“理”的德育工作,“做不动”;仅有“理”的德育工作,“走不远”。
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校园内开展德育活动,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它呼唤开放的德育。“真空”不利于学生成长,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立志改造社会,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从他主走向自主。成功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管理。要实现班集体学习和行为上的目标管理的高度统一,长期保持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变“他控”为“自控”,达到“他控”与“自控”的辩证统一。 从人治走向文治。“人治”,就是教师说了算;“法制”,就是制度说了算;而“文治”,就是靠文化来治理。“法治”是理性化的德育管理,“文治”是人性化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应成为德育管理的关键。
从发话走向对话。“发话”有下列两种释义,一是给予口头指示或口头上提出警告、要求,二是气冲冲地说出话。显然,育人不适合“发话”,而“对话”让育德更可行,体现民主、平等和尊重。
从讲台走向平台。讲台往往是“单向”的,而平台(讲台、网络、微信、QQ群……)往往是“多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和全体学生或家长交流,也可单独和个别学生或家长交流。平台的“界面”何其宽!
二、“教精其术”是“正确地做事”
师者,不仅要具备涵于内的“道”,还要具备形于外的“术”,做到“道术合一”。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
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
备好教材,心中有书;备好学生,心中有人;备好教法,心中有术;备好开头,引人入胜;备好结尾,引发探索;备好重点,有的放矢;备好难点,突破难点;备好作业,讲求实效;备好学案,渗透学法;备透理念,融会贯通;备多用寡,左右逢源;备之终身,养成习惯;备中研究,深层探索;等等。这就是备课之“术”。
每课一趣,每堂一赞,每日一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生上课,有意差错,借题发挥,过程教学,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等等。这就是教学之“术”。
对于一个欲探索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具体对象入手,从特殊情况入手,从问题反面入手,从观察联想入手,从创新构造入手,从形象直观入手,从情况分类入手,从直觉猜想入手,从问题转换入手,等等。这就是数学解题之“术”。
一本《给数学迷的500个挑战性问题》(巴尔博等著,王继延译),可以检验我们数学解题“术”的水平,不妨找到这本书做一做,看看我们能“拿下”几题?数学教师也可以读下《数学百题精彩千解》(王淼生著)一书,就会知道该书作者是怎么修炼数学解题之“术”的。
三、道术合一的教育力
明白了“道”“术”的含义,我们便知: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天下万物皆不出道术。古人有云:“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如此看来,大道为基,术行天下,道术合一,“三位一体”,是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
《课改有道》(田保华著)一书中,作者感言:课改有道,做教育何尝不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课改亦有术,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驭术,以术谋道,教育也好,课改也罢,方能走得更远,更稳妥。
《教育之美在于度》(马良著)一书中,作者指出,凡事皆有度,教育尤是。教育有“度”,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讲究恰到好处,教育行为讲究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换句话说,“教育之道,在于'度’术”。
“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切不可走极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思考教育,在许多方面的把握上,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教育教学,把握好“度”才好。
教育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出、纠错与融错、讲透与留白、师讲与生讲、动脑与动手、旧媒与新媒、纲内与纲外、考生与考师、生编与师编、预设与生成、纵向与横向、课内与课外、热议与静思、传统与现代、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大法与小法、通法与特法、规范与创新、导言与结语、理性与感性、教学与教“学”、“科内”与“科际”、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等,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度”呢?
教育之术,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细节,于细微处见本真。
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都可能成为教师充分利用的教育细节;教师在作业上的一次批语,在课堂上的一次表扬,在球场上的一个赞美,在电话里的一次关心,都可能成为成功教育的细节。细节虽小,却具有穿透灵魂的作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却会给学生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
《道术合一的领导力》(李刚著)一书告诉我们,道是同一而根本的原理,术则是分散的途径和工具。道是一个整体,而术分散为不同的技巧和知识;道术相通,“道”影响人的去向,“术”推动人的去向。内外原无别,道术本相生。领导力要有领导思想,也要有领导方法。只有道术合一,才能打造出真正有力量的领导力。将书名中的“领导”替换成“教育”,是不是也可写出一本精彩的书?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